今年以來,小金屬板塊(稀土、鈷、鎢、銻、鉬等)超額收益顯著,截至7月13日,稀有金屬指數年內累計漲幅超20%,核心驅動來自“需求增量+供給約束”的雙重邏輯。
反彈主因:供需結構重構下的價值重估??
需求端,全球清潔能源轉型加速,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提升)、風電(海風裝機放量)、半導體(國產替代深化)等領域成為核心增量引擎。例如,稀土永磁材料是風電電機、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的關鍵原料,需求隨裝機量增長呈“階梯式”上升;鈷雖受電池技術迭代(高鎳低鈷)擾動,但全球儲能電池需求爆發仍支撐其長期用量;鎢、銻則因硬質合金(高端制造刀具)、光伏玻璃(澄清劑)等新興場景滲透,需求增速跑贏傳統領域。
供給端,小金屬天然具備“資源稀缺+產能剛性”特征。全球稀土儲量集中于中國(占比超35%)、越南等國,但海外礦山受環保法規(如美國芒廷帕斯礦開采限制)、開采周期(新礦從勘探到投產需5-8年)制約,短期難擴產;銻、鎢等金屬因中國主導全球供給(銻產量占比超50%、鎢超80%),國內環保限產與資源整合政策(如礦山整合、指標管控)進一步收緊供給彈性,供需缺口持續放大。
前景與行情分化:長期景氣,品種差異凸顯??
小金屬作為“工業維生素”,其戰略價值隨全球產業鏈重構(如“去風險”政策下的供應鏈本土化)進一步提升,中長期需求增長確定性高。但短期行情或因品種供需格局差異出現分化:
稀土、銻??:供給剛性最強(全球增量有限),疊加新能源、軍工等“剛需”場景綁定,價格彈性或更顯著;
??鈷??:受電池技術路線(磷酸鐵鋰占比提升)壓制,需求增速或放緩,但儲能領域增量可對沖部分壓力;
??鉬??:與鋼鐵需求(特鋼占比提升)關聯度高,若國內穩增長政策拉動鋼鐵需求,或迎來階段性機會。
整體看,小金屬板塊在“清潔能源+高端制造”雙輪驅動下,有望維持高景氣,但需關注下游需求兌現節奏與供給端超預期變化(如海外礦山投產進度)。
(注:本文為原創分析,核心觀點基于公開信息及市場推導,以上觀點僅供參考,不做為入市依據 )長江有色金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