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蘇州吳江太湖新城的工地上,海鷗飛行汽車集團全球總部項目正式破土動工。這座總投資10億元的產業基地,不僅承載著企業從研發到量產的跨越野心,更折射出中國低空經濟賽道正從概念驗證邁向規模化落地的臨界點。
海鷗集團選擇此時落地吳江,絕非偶然。
作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核心載體,吳江已集聚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并率先布局低空經濟“四張網”——設施網、服務網、航路網、空聯網。
2024年發布的《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顯示,當地計劃3年內打造超500億元規模的低空產業集群,而海鷗的入駐顯然被寄予了“鏈主”的厚望。項目規劃中,氫-鋰混合能源技術的突破尤為關鍵,這直接關系到飛行汽車能否突破續航焦慮。
目前,海鷗已獲得49項知識產權,并完成多款機型適航認證,其212載人飛行器被曝采用模塊化電池組設計,單次充電續航較傳統方案提升40%。
但硬幣總有另一面。
盡管低空經濟市場規模預計2030年突破萬億,但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賽道已進入“燒錢”深水區。
小鵬匯天“陸地航母”量產交付在即,廣汽GOVY高域品牌加速適航認證,沃飛長空AE200機型進入載人適航驗證階段……頭部企業紛紛卡位技術高地。
海鷗的挑戰在于,如何在量產成本與技術迭代間找到平衡。
其規劃的氫-鋰混動系統雖被視作降本關鍵,但氫燃料電池的儲運安全與基建配套仍存不確定性。
政策東風的加持不容忽視。
2024年底國家低空經濟司成立后,各地適航認證流程明顯提速。海鷗所在的吳江,正推動低空經濟監管平臺上線,未來或實現“一窗受理、全域通行”。
這種制度性突破,或許能為其爭取寶貴的商業化窗口期。值得注意的是,項目規劃中特別提到“飛行培訓體驗中心”,這既是培育消費市場的策略,也暗含了從B端向C端滲透的野心——畢竟,3000臺年產能若僅靠政務采購或景區觀光,很難消化。
資本市場的嗅覺同樣敏銳。
2024年海鷗完成Pre-IPO輪融資,估值飆升至80億元,投資方名單中浮現多家頭部產業基金。
有投行人士分析,若其能如期實現量產,或將成為科創板“飛行汽車第一股”。
但隱患同樣存在:當前eVTOL賽道平均單車研發成本超5000萬元,海鷗的10億元總投資能否支撐到盈利拐點?畢竟,連行業龍頭億航智能2024年財報仍顯示虧損2.3億元。
站在太湖之畔,海鷗的工地圍擋上印著“讓飛行汽車走進尋常百姓家”的標語。
這個目標看似遙遠——目前國內eVTOL售價普遍在200萬元以上,但政策的齒輪已然轉動。
深圳計劃2025年前建成200個垂直起降點,上海金山低空經濟示范區已開放夜間飛行測試。
當基礎設施與消費認知同步進化,或許真能等到“空中出租車”飛入百姓家的那天。
【以上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