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避險情緒如火山噴發,貴金屬市場正上演一場“沸騰的盛宴”——黃金突破每盎司4000美元大關,年內暴漲54%;白銀更猛,年內飆升67%直逼50美元,連鈀金都單日暴漲近10%創下2023年以來新高。這波漲勢不是偶然,而是多重風險疊加的必然結果,更藏著未來兩年金屬牛市的“密碼”。
黃金:避險+央行購金,雙輪驅動的“硬核”牛市
這輪黃金牛市的底氣,一半來自全球避險需求的“托舉”。從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到俄烏沖突,從通脹高企到對美元信譽的擔憂,幾乎所有傳統黃金驅動因素都在“共振”。正如法國巴黎銀行分析師David Wilson所言:“如果擔心美國經濟和債務前景,誰還會買傳統避險資產美國國債?”答案很明確——資金涌向黃金。更關鍵的是,各國央行成了“超級買家”:自2022年起,全球央行每年購金超1000公噸,今年預計買900公噸,是2016-2021年年均水平的兩倍。這種“官方背書”讓黃金的漲勢更有底氣——高盛已將2026年12月黃金目標價上調至4900美元,SP Angel分析師更直言這是“一代人一遇的走勢”。
白銀:工業+投資,雙屬性爆發的“黑馬”
如果說黃金是“避險之王”,白銀則是“黑馬”逆襲。年內67%的漲幅跑贏黃金,創1979年以來最大年度漲幅,背后是工業與投資需求的“雙輪驅動”。工業端,太陽能電池板、AI半導體等新興產業對白銀的工業需求暴增;投資端,部分資金因黃金“交易擁擠”轉投白銀,加上白銀市場規模小、波動更大,價格更容易被推高。Gavekal Research的Louis-Vincent Gave指出,除非美聯儲轉向鷹派或美元大幅走強,否則貴金屬牛市很難剎車——而目前這兩種情況都不太可能。更值得關注的是,若銀價持續站上50美元,可能意味著市場正在“重新評估白銀的經濟價值和價值儲存功能”,這無疑是更大的想象空間。
風險與展望:牛市能走多遠?
當然,牛市不是“直線上漲”。地緣政治緊張、通脹壓力、歐洲經濟疲軟等風險因素仍在,但分析師普遍認為,目前看不到能阻止漲勢的“硬約束”。高盛的4900美元目標價、SP Angel的“一代人一遇”判斷,都指向一個趨勢——這輪金屬牛市可能延續至2026年。不過,普通投資者也需警惕:黃金交易已顯“擁擠”,白銀波動更大,盲目追高需謹慎。
這場由避險情緒點燃的貴金屬盛宴,正在重新定義“安全資產”的邊界。黃金的“4000美元時代”,白銀的“50美元沖刺”,不僅是數字的突破,更是全球投資者對不確定性時代的“用腳投票”。畢竟,在風險疊加的當下,金銀的“光芒”比任何承諾都更讓人安心。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對市場進行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