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美國能源部宣布啟動"鎵回收與先進關鍵材料提取技術"(TRACE-Ga)計劃,標志著其在關鍵礦產供應鏈領域再度加碼。該計劃旨在通過本土技術研發,實現從廢棄金屬加工原料中高效回收鎵,并驗證年產1噸高純度鎵原型技術的可行性。盡管未披露具體預算規模,但業界推測美國政府或將投入數億美元級資金支持,以呼應特朗普時期提出的"關鍵礦物自主可控"戰略。
鎵作為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核心原料,在新能源汽車、5G通信、光伏設備及軍事裝備等領域具有不可替代性。數據顯示,全球鎵消費量在過去五年增長近300%,而中國長期壟斷全球90%以上的原生鎵供應。美國本土雖擁有豐富鎵礦資源,但受限于提煉技術成本過高,95%以上依賴進口。此次TRACE-Ga計劃瞄準工業廢料回收領域,試圖通過技術創新打破資源瓶頸,其目標直指中國主導的全球鎵供應鏈體系。
值得關注的是,全球鎵市場正面臨供需格局重構。一方面,歐盟、日韓等經濟體相繼出臺稀有金屬本土化法案,三星、臺積電等芯片巨頭加速布局回收產業鏈;另一方面,中國在提升冶煉效率的同時,正將產業鏈重心向下游高附加值產品轉移。行業分析指出,隨著回收技術突破,未來3-5年全球鎵供應結構將呈現"東穩西進"態勢——東亞保持冶煉優勢,歐美通過循環經濟搶占回收市場份額。
在此背景下,TRACE-Ga計劃的實施或將引發多重連鎖反應。
短期來看,美國本土鎵價可能因產能爬坡出現波動,但長期有利于平抑全球市場價格劇烈震蕩。
從中長期視角審視,該計劃若成功落地,或將改變現有國際分工體系,促使各國在關鍵礦產領域展開更激烈的技術競賽。
【僅供參考,消息綜合自網絡,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