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央國企并購重組市場呈現出一幅“橫向整合主宰、產業重構加速”的立體圖景。據國信證券最新統計,截至6月23日,年內首次披露的央國企重大并購重組案例已達16例,其“體量大、速度快”的特征不僅折射出國資監管思路的轉變,更預示著中國產業經濟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格局重塑。
橫向整合:從規模擴張到生態構建
電投能源擬收購白音華煤電100%股權的案例極具標桿意義。這筆交易背后是國家電投集團對煤電鋁一體化布局的深化:白音華煤電2024年營業收入達114億元,其1500萬噸/年褐煤產能與262萬千瓦火電裝機,將直接補強電投能源在蒙東地區的能源供應鏈。無獨有偶,廈門港務收購集裝箱碼頭集團70%股權的舉措,則暴露出地方國資整合港口資源的戰略意圖——通過注入高利潤資產優化上市公司業務結構,同時為福建港口群的證券化鋪路。
橫向整合的邏輯已超越傳統“合并同類項”的范疇,演變為產業鏈生態的重構。華電國際收購江蘇公司等火電資產、中國稀土推進內外部資產整合等案例,均指向同一目標:通過同業資源集聚,構建“資源-生產-市場”的閉環體系。這種整合不僅帶來規模效應,更關鍵的是形成對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定價權。
估值重構:并購市場的“戴維斯雙擊”效應
國信證券策略首席王開指出,并購重組正成為央國企估值重塑的核心變量。以電投能源為例,收購白音華煤電后,其資產規模將躍升至新量級,而煤電鋁一體化帶來的協同效應,有望將凈利率從2025年一季度的23.15%進一步推高。這種“資產增厚+效率提升”的雙重利好,正是市場對央國企價值重估的核心邏輯。
更值得關注的是,并購重組正催生新的估值范式。華大九天收購芯和半導體100%股權的案例,揭示出“硬科技”資產注入對估值體系的顛覆性影響。作為國內EDA領域龍頭,華大九天通過此次收購補全了從芯片到系統級解決方案的關鍵拼圖,其估值模型已從傳統軟件企業轉向半導體產業鏈核心環節。這種轉變,恰是監管層鼓勵“向新質生產力轉型”政策的具象化呈現。
政策賦能:并購新規下的“精準拆彈”與“生態培育”
證監會5月發布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為央國企并購裝上了“精準導航”。新規在簡化審核程序的同時,明確支持“圍繞產業邏輯的實質性整合”,這直接激活了央企在機械設備、國防軍工等領域的重組動能。藍科高新收購藍亞檢測、中核科技收購中核西儀等案例,均體現出政策對高端制造領域專業化整合的傾斜。
但政策紅利并非無差別覆蓋。王開提醒,監管層在鼓勵戰略性并購的同時,正嚴防“盲目跨界、炒作概念”等風險。這種“寬進嚴管”的導向,在廈門港務、電投能源等案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交易方案均設置嚴格的業績承諾與補償條款,確保重組標的真實貢獻利潤增量。
未來圖景:從“大而不強”到“鏈主”崛起
站在2025年年中時點回望,央國企并購重組已呈現出清晰的戰略脈絡:在傳統產業領域,通過橫向整合消滅低效競爭,培育具有全球話語權的“鏈主”企業;在新興產業賽道,借助并購快速切入半導體、人工智能等“硬科技”領域,構建第二增長曲線。
這種轉變正在改寫A股市場的估值地圖。數據顯示,2024年9月“并購六條”發布以來,計算機、電子、機械設備行業重大資產重組占比達27%,其中過半數交易以“橫向整合+戰略協同”為目標。當央企上市公司開始用產業思維而非財務思維主導并購,一個以高質量龍頭企業為支點的創新生態體系,正在資本市場的土壤中加速萌發。
本文內容僅供參閱,長江有色金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