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碳酸鋰市場呈現"現貨漲、期貨跌"的分化格局:長江綜合電池級碳酸鋰(99.5%)均價報收63350元/噸,工業級碳酸鋰(99.2%)均價62050元/噸,均較前一交易日上漲300元/噸;但碳酸鋰期貨主力合約沖高回落,最終收跌0.43%至64180元/噸。這一矛盾走勢背后,折射出政策利好與基本面壓力的激烈博弈。
一、價格波動核心驅動因素解析
1. 政策托底:反內卷政策推動供需邊際改善
產能調控加碼:工信部發布《鋰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25版)》,明確要求新建項目能量密度≥400Wh/kg,倒逼落后產能退出。7月以來,江西、四川等地12家中小鋰鹽廠因環保不達標被限產,涉及年產能約8萬噸LCE(碳酸鋰當量)。
需求刺激政策:財政部延長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至2027年,7月前10日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同比增長21%,比亞迪漢L、小米SU8等新車型密集上市,推動動力電池企業補庫需求。
2. 期貨博弈:期限結構支撐與空頭壓力并存
多頭移倉動力:碳酸鋰期貨2507合約臨近交割,當前持倉量仍超5萬手,遠高于歷史同期水平。由于近月合約價格低于現貨,多頭通過移倉至2508合約(持倉量增加12%)對沖風險,推動遠月合約價格相對堅挺。
空頭壓制因素:廣期所數據顯示,7月10日碳酸鋰期貨前20名會員凈空單增加8%,反映市場對中長期供應過剩的擔憂。若7月國內碳酸鋰產量突破6萬噸(創歷史新高),期貨價格可能承壓。
3. 基本面矛盾:庫存高企壓制反彈空間
社會庫存創新高:數據顯示,國內碳酸鋰庫存已達12.8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37%。其中,下游正極材料廠庫存天數從15天升至22天,顯示需求端采購意愿謹慎。
進口沖擊持續:6月中國從智利、阿根廷進口碳酸鋰4.2萬噸,同比增長65%,疊加澳大利亞鋰礦新增產能釋放,全球鋰資源供應過剩量預計達15萬噸LCE。
二、龍頭企業動態:技術升級與戰略調整并行
1. 寧德時代:鈉電池商業化加速,鋰需求結構生變
宣布2025年Q3將實現鈉離子電池量產裝車,單輛A00級電動車鈉電池用量較鋰電池低30kg,若推廣至10萬輛車型,年可減少碳酸鋰需求超1萬噸。
與永興材料簽訂5年長協,鎖定江西宜春云母提鋰產能,但要求對方配套建設電池回收產線,形成"開采-生產-回收"閉環。
2. 天齊鋰業:資源端控本與產能優化
澳大利亞格林布什鋰礦通過"選礦-冶煉"一體化改造,噸鋰成本降至3.8萬元,較行業平均低22%。
暫停四川雅江措拉鋰礦擴產計劃,將年產能目標從5萬噸LCE下調至3萬噸,轉而通過技術改造提升現有產能利用率。
3. 贛鋒鋰業:布局固態電池,對沖鋰價下跌風險
投資15億元建設固態電池研發中心,目標2026年實現半固態電池量產,單GWh電池用鋰量較液態電池減少40%。
與LG新能源簽訂5年供貨協議,但條款中增加"鋰價聯動機制",若碳酸鋰價格跌破6萬元/噸,供貨價將自動下調。
三、后市展望:政策與市場的長期博弈
1. 短期市場:震蕩整理為主,關注三大變量
政策執行力度:若7月底前更多中小鋰鹽廠因環保問題停產,可能推動現貨價格突破6.5萬元/噸;反之,若產能調控不及預期,價格可能回落至6萬元/噸附近。
新能源汽車銷量:7月作為傳統銷售淡季,若周均零售量無法維持4萬輛以上,動力電池企業可能減少采購,加劇庫存壓力。
期貨交割風險:7月15日碳酸鋰2507合約將進入交割月,若持倉量仍超2萬手,可能引發逼倉行情,但廣期所已提高保證金比例至20%,抑制過度投機。
2. 長期趨勢:技術替代與資源過剩的雙重挑戰
技術替代風險:鈉電池、固態電池等新技術商業化,可能壓縮鋰電池需求空間。若2026年鈉電池成本降至0.3元/Wh(較鋰電池低30%),碳酸鋰需求增速將從2025年的12%降至5%。
資源過剩周期:全球鋰資源項目進入集中投產期,2025-2027年新增產能超100萬噸LCE,遠超同期需求增長(約60萬噸),碳酸鋰價格中樞可能下移至5-6萬元/噸區間。
3. 投資策略:關注政策受益股與技術突破企業
政策受益股:具備環保達標能力、納入工信部白名單的企業(如天齊鋰業、贛鋒鋰業),可能享受產能調控帶來的市場份額提升。
技術突破企業:在鈉電池、固態電池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企業(如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可對沖鋰價下跌風險。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