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長江現貨1#鎂均價報收17800元/噸,與上一交易日持平。在經歷前期波動后,鎂市場進入短暫平衡狀態,背后折射出供需兩端、成本變動及市場預期的復雜博弈。
一、價格企穩原因深度解析
1. 供需動態平衡:供應增長與需求疲軟對沖
供應端壓力緩解:
陜西府谷鎂廠庫存降至歷史低位,部分企業“低于17500元/噸不出貨”,挺價意愿強烈。6月全國原鎂產量環比增長6.63%,主因新疆企業復產及原材料價格低位。7月主產區四家企業計劃復產,但增量被下游疲軟需求部分抵消。
需求端增長乏力:
傳統領域(汽車、3C產品)需求低迷,新興領域(鎂基儲氫、eVTOL)需求尚未規模化。歐盟碳關稅導致5月鎂出口訂單環比下降15%,東南亞市場雖承接部分訂單,但碳成本增加1200元/噸,抑制出口積極性。
2. 成本支撐與利潤擠壓并存
原料成本企穩:
硅鐵價格維持在5600-5700元/噸,蘭炭小料價格回升至630元/噸,推動鎂冶煉完全成本降至16800元/噸附近。但當前鎂價已逼近內蒙古、新疆等地小型鎂廠成本線(約17300元/噸),部分企業噸鎂虧損超500元,倒逼行業洗牌。
技術降本效應:
青海鹽湖集團新型提鎂技術將成本降至4000元/噸以下,較傳統工藝降低57%;安徽寶鎂“鹵水-氨-石灰聯合法”進一步壓縮成本41%,加速高成本產能退出。
3. 政策與市場預期:環保壓力與新興應用博弈
環保政策影響:
陜西環保限產政策執行中,內蒙古硅鐵產能復產,噸鎂成本反降500元。歐盟CBAM碳關稅及國內《鎂行業綠色發展》要求企業年投入300-500萬元環保改造,但價格低迷使投資回收期超8年。
新興應用曙光:
特斯拉Optimus人形機器人(單臺用鎂12kg)量產計劃啟動,小鵬匯天飛行汽車訂單激增,推動高溫合金用鎂需求。但寧德時代全固態電池中試若通過車規測試(原定Q3公布),可能壓制鎂價反彈。
二、龍頭企業動態:技術升級與戰略轉型
1. 云海金屬:硅鐵項目布局與儲氫技術突破
擬投建年產30萬噸高品質硅鐵合金項目,采用8×40500kVA電爐,總投資17.39億元,旨在鎖定原料成本,提升鎂合金產品競爭力。
在鎂儲氫電池領域展開研究,聯合重慶大學優化固態儲氫材料,但未布局鎂二次電池領域。
2. 萬豐奧威:鎂合金輕量化與eVTOL雙輪驅動
鎂合金部件應用于汽車動力總成、儀表盤支架等,憑借仿真設計及大型一體化壓鑄技術,開拓國內新能源主機廠市場。
低空經濟領域,萬豐鉆石飛機開發固定翼純電動飛機,并購Volocopter推進eVTOL商業化,構建“固定翼+無人機+垂直起降”出行矩陣。
三、后市展望:短期震蕩與長期轉型并行
1. 短期市場:供需博弈主導價格波動
供應端:7月國內原鎂產量或環比小幅上升,但陜西環保政策若擴大停產范圍(如五臺白云石礦關停),可能推漲價格。
需求端:歐洲夏休傳統淡季(7-8月)可能削弱出口需求,但國內港口庫存僅維持15-20天,若耗盡可能引發恐慌補庫。
2. 長期趨勢:技術替代與綠色轉型重塑格局
技術替代風險:寧德時代全固態電池若通過車規測試,可能壓制鎂價;鎂基儲氫電池若實現規模化應用,或開辟新需求增長點。
綠色生產壓力:行業集中度提升,頭部企業通過AI控制系統實現“黑燈工廠”生產,成本較傳統工藝降低18%,中小廠商面臨淘汰。
3. 投資策略:關注結構性機會與風險
技術升級企業:布局鎂儲氫、汽車輕量化領域的企業(如云海金屬、萬豐奧威)可能受益。
成本優勢企業:擁有低成本資源(如鹽湖提鎂)或垂直整合能力的企業,可抵御價格波動。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