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在電動自行車安全標準政策發布會上宣布,將全面推進電動自行車老舊鋰電池報廢回收體系建設,重點通過??健康評估標準化??與??回收網絡多元化??兩大路徑,破解當前鋰電池隨意丟棄、二次流通引發的安全隱患。這一舉措標志著我國電動自行車電池管理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治理”,為全球綠色出行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一、頂層設計突破:健康評估與綜合利用“雙管齊下”??
??《健康評估工作指引》劃定安全紅線??
工信部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消防救援局發布《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電池健康評估工作指引》,明確??外觀破損、標簽缺失、內阻超標(>0.5Ω)、容量衰減率超50%??等四類強制報廢標準,并通過全國統一檢測流程圖指導消費者自查。北京、上海等試點城市已設立2000余個健康評估網點,累計篩查電池超120萬組,其中30%被判定需報廢。
??修訂《行業規范條件》激活產業協同??
在《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中新增電動自行車鋰電池處理條款,要求企業同步建設??梯次利用、拆解回收、熱解轉化??三條技術路線。例如,寧德時代通過改造動力電池產線,已實現電動自行車鋰電池拆解金屬回收率超98%。
??二、回收網絡建設:從“四城試點”到“全國覆蓋”??
??試點經驗:北京“社區回收柜+流動檢測車”模式??
北京市在朝陽區試點智能回收柜,居民掃碼投遞電池后可獲碳積分獎勵,積分可兌換新電池或充電券。同步投入移動檢測車,提供“現場評估-即時報廢-補貼發放”一站式服務,單日處理能力達3000組。
??企業主體:龍頭企業構建“回收-處理-再生”閉環??
??車企主導??:雅迪、愛瑪自建回收體系,承諾每銷售1輛新車配套回收1組舊電池;
??第三方平臺??:中國資源循環集團開發“鋰電管家”APP,用戶可在線預約上門回收,單組電池最高補貼80元;
??技術賦能??:格林美通過AI視覺分選技術,將電池拆解效率提升40%,金屬純度達99.9%。
??三、消費端激勵:以舊換新與安全補貼“雙向發力”??
??補貼政策降低換購門檻??
商務部等五部門明確,交售報廢鋰電池電動自行車并換購鉛酸電池車型,補貼額度可提高至15%(上限1000元)。上海、深圳等地疊加地方財政補貼后,消費者最高可獲2000元優惠。
??安全教育提升公眾認知??
工信部聯合村(居)委會開展“電池安全進萬家”行動,通過短視頻、社區講座普及鋰電池存放禁忌(如遠離高溫、避免重物擠壓),并曝光非法改裝案例。2025年上半年,因電池改裝引發的火災事故同比下降42%。
??四、挑戰與趨勢:技術瓶頸與標準統一亟待突破??
??現存難題??
??檢測標準不統一??:不同地區對“容量衰減率”判定閾值存在差異,導致跨省回收受阻;
??成本倒掛風險??:梯次利用電池售價僅為新電池的30%-50%,企業盈利依賴政府補貼;
??黑市流通屢禁不止??:部分小作坊通過社交平臺低價收購報廢電池,翻新后流入農村市場。
??未來方向??
??技術攻堅??:研發無損檢測技術(如X射線透視電池內部結構),降低評估成本;
??標準統一??:推動全國電池編碼溯源系統建設,實現“一池一碼”全生命周期監管;
??商業模式創新??:探索“電池銀行”租賃模式,用戶按使用時長付費,企業承擔回收責任。
??結語??
從“野蠻生長”到“規范治理”,我國電動自行車鋰電池回收體系正加速成型。隨著健康評估標準落地、回收網絡加密及補貼政策加碼,預計到2026年,全國鋰電池規范回收率將提升至70%以上,每年減少碳排放超500萬噸。這場由政策驅動、技術賦能的綠色革命,或將重塑全球兩輪出行產業的競爭格局。
??風險提示??:政策執行力度不及預期、回收技術成本過高、黑市流通監管難度大。
本文內容僅供參閱,請仔細甄別!長江有色金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