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碳酸鋰市場呈現“現貨穩、期貨漲”的分化格局。長江綜合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報收64700元/噸,工業級碳酸鋰報63400元/噸,均與前一交易日持平。期貨方面,碳酸鋰期貨主力合約高開低走,最終收漲0.39%至66420元/噸,延續區間震蕩態勢。這一走勢背后,是礦端成本支撐與基本面過剩壓力的激烈博弈。
一、鋰價分化的三大核心原因
1.礦價上移推高成本,期貨情緒先于現貨反應
澳大利亞Pilbara Minerals 7月16日完成新一輪鋰精礦拍賣,成交價較上輪上漲3.2%至1280美元/噸(CIF中國)。按此折算,鋰鹽生產成本已達6.5萬元/噸,與當前期貨價格形成“成本倒掛”。某頭部鋰企負責人表示:“礦端漲價直接壓縮加工利潤,期貨市場提前反應成本支撐邏輯。”
2.庫存持續攀升,但倉單量偏少引發擠倉預期
截至7月15日,國內碳酸鋰社會庫存達12.8萬噸,創歷史新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期貨市場注冊倉單量僅1.8萬噸,不足總庫存的14%。低倉單量導致空頭交割能力受限,部分資金借機炒作“擠倉”預期,推動期貨價格逆勢上行。
3.反內卷政策下,供給端擾動消息頻發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7月召開會議,呼吁鋰企“控制產能釋放節奏”,避免惡性競爭。受此影響,江西、四川等地部分中小鋰廠宣布7月減產10%-15%。供給端收縮預期疊加寧德時代“鋰礦返利”計劃延期,市場對短期供應緊張的擔憂升溫。
二、未來走勢:短期震蕩偏強,長期仍看供需博弈
1.短期(1-3個月):成本支撐與擠倉預期主導
成本端:若鋰精礦價格維持1200美元/噸以上,碳酸鋰生產成本中樞將上移至6.3萬-6.5萬元/噸,限制下行空間;
情緒面:低倉單量下,8月合約交割前可能再現“軟擠倉”行情,期貨價格有望挑戰6.8萬元/噸;
需求端:中國6月新能源汽車產量環比增長2.1%,增速放緩但維持正增長,電池廠剛需采購支撐現貨價格。
2.長期(1年以上):過剩壓力仍存,但技術替代提供新變量
供給端:非洲Goulamina鋰礦(年產50萬噸鋰精礦)、巴西Mibra鋰礦等新項目將于2026年投產,全球鋰供應量預計達180萬噸LCE,同比增長25%;
需求端:鈉離子電池量產(寧德時代2025年四季度計劃建成10GWh產線)可能擠壓碳酸鋰需求,單GWh鈉電池用鋰量僅為鋰電池的15%;
政策端:歐盟碳關稅(CBAM)將于2026年正式實施,可能加速中國鋰企海外布局,但短期對需求影響有限。
三、關鍵變量:非洲礦投產進度與鈉電池替代速度
1.非洲礦供應穩定性
馬里、加納等地政治風險可能影響鋰礦運輸,若2026年非洲鋰精礦實際到港量不及預期,可能緩解過剩壓力。
2.鈉電池技術突破
若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企業2025年四季度量產鈉電池,且成本降至0.3元/Wh以下(較鋰電池低30%),可能引發行業技術路線切換。
四、后市建議
短期:若碳酸鋰期貨價格有效突破6.8萬元/噸,可能引發空頭止損,推動價格進一步上行;
長期:需警惕鈉電池產業化進度,若2026年鈉電池在兩輪車、儲能領域滲透率超20%,鋰價中樞可能下移至5萬元/噸。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