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九峰山實驗室宣布成功開發6英寸磷化銦(InP)基PIN結構探測器和FP結構激光器的外延生長工藝,關鍵性能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一成果不僅填補了國內大尺寸磷化銦材料制備的技術空白,更通過國產MOCVD設備與云南鑫耀6英寸InP襯底的協同應用,首次實現從核心裝備到關鍵材料的國產化全鏈路突破,為光電子芯片規模化量產奠定基礎。
磷化銦作為光通信、量子計算等領域的核心材料,長期受限于3英寸工藝的產能瓶頸,導致成本居高不下。九峰山實驗室的6英寸工藝將外延均勻性標準差控制在1.5%以內,PIN探測器本底濃度低于4×10¹?cm?³,遷移率突破11000cm²/V·s,性能參數對標國際頭部企業。
據業內預測,全球磷化銦光電子市場規模將在2027年達到56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14%,而6英寸工藝的成熟有望將國產光芯片成本壓縮至3英寸工藝的60%-70%,顯著提升市場競爭力。
此次技術突破的深層意義在于產業鏈協同模式的創新。九峰山實驗室聯合云南鑫耀(云南鍺業子公司)攻克6英寸InP襯底量產難題,其單晶片產業化關鍵技術已進入最后驗證階段,預計2026年實現批量供貨。
從市場需求端看,光通信領域對高速光模塊的需求激增,疊加激光雷達、太赫茲通信等新興應用的爆發,磷化銦芯片的供需缺口持續擴大。6英寸工藝的導入將推動國產光芯片在25G及以上速率產品中的滲透率提升,預計2025年國產InP光芯片市場份額將從目前的不足15%增長至30%以上。資本市場對此反應敏銳,云南鍺業股價在消息公布當日上漲7.2%,反映市場對上游襯底材料稀缺性的重新定價。
然而,產業鏈自主可控仍面臨挑戰。全球磷化銦產能向中國轉移的趨勢下,如何平衡產能擴張與技術迭代壓力,將是企業必須應對的課題。九峰山實驗室表示,下一步將重點優化6英寸外延平臺良率,并與華為、中興等企業合作推進下游光模塊產品驗證,計劃2026年底完成商用級芯片流片。
這一突破標志著我國在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領域邁出關鍵一步。從3英寸到6英寸的跨越,當國產供應鏈開始主導關鍵環節時,全球光電子產業的價值分配格局或將迎來根本性調整。
【消息綜合自網絡,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