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萊斯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科學進展》期刊上發布了一項顛覆性成果:他們在碳化硅(SiC)體系中首次實現了迄今為止最強烈的聲子干涉效應——Fano共振,其強度較此前研究提升近100倍(兩個數量級)。這一突破不僅刷新了聲子學領域的紀錄,更可能為分子級傳感、高效能量采集、精密熱管理及量子計算等技術注入全新動力。
Fano共振:聲子世界的“量子交響曲”
聲子是晶體中原子振動的量子化單元,其干涉行為類似于光波或電子波的疊加。當兩個頻率分布不同的聲子模式相遇時,可能產生一種特殊的量子干涉現象——Fano共振。這種現象因意大利物理學家Ugo Fano在1960年代發現電子系統的類似效應而得名,但此前在聲子體系中的觀測始終受限,強度難以突破。
萊斯大學團隊通過精密設計碳化硅納米結構,成功將Fano共振的強度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研究負責人、萊斯大學物理學教授Junichiro Kono表示:“這相當于在聲子的‘交響樂團’中,讓兩種截然不同的‘樂器’以完美和聲共振,其能量交換效率遠超以往。”
技術突破:從實驗室到產業應用
傳統聲子干涉研究多聚焦于理論模型或弱效應驗證,而此次成果直接瞄準實際應用:
?分子級傳感:Fano共振對微觀環境變化極度敏感,可助力開發檢測單個分子或納米級缺陷的傳感器,應用于醫療診斷、環境監測等領域。
?能量采集:通過調控聲子干涉,可將廢熱高效轉化為電能,為物聯網設備提供自持能源解決方案。
?熱管理:精準控制聲子傳輸路徑,有望突破芯片散熱瓶頸,推動高性能電子器件發展。
?量子計算:聲子作為量子信息載體,其強干涉效應或為量子比特操控提供新路徑。
行業反響:顛覆性技術的“多米諾效應”
該研究迅速引發學界與產業界關注。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科學教授Jennifer Rupp評價:“這是聲子學從基礎研究邁向工程應用的里程碑。碳化硅的耐高溫、耐輻射特性,使其在航天、核能等領域更具應用潛力。”
目前,研究團隊已與半導體企業展開合作,探索將碳化硅聲子器件集成至現有芯片工藝中。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與能源部(DOE)亦宣布追加資助,支持其拓展至氮化鎵、二維材料等體系。
未來圖景:聲子技術的“黃金時代”
盡管商業化仍需時間,但萊斯大學的突破已為聲子技術按下加速鍵。正如Kono教授所言:“當聲子干涉的強度達到實用閾值,我們或許能重新定義‘材料’的定義——它們不僅是結構體,更是動態的能量與信息網絡。”
隨著量子科技與納米技術的深度融合,這場由“聲子革命”引發的技術浪潮,正悄然改變多個產業的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