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將昔日的茫茫沙漠變為“藍色海洋”,全球最大規模光伏治沙基地加速成型。
依托國家首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當地創新“板上發電、板下修復、板間種植”立體開發模式,在庫布其沙漠腹地建成占地超萬畝的光伏矩陣。
這項融合生態治理與能源革命的超級工程,預計到2030年將實現新能源裝機容量突破1億千瓦,每年向外輸送清潔電力近6000萬千瓦。
在"雙碳"戰略縱深推進背景下,中國西北地區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能源格局重塑。
鄂爾多斯作為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城市,其光伏治沙實踐堪稱教科書級樣本。
曾以煤炭產量占全國六分之一著稱的資源型城市,近年來通過構建"風光氫儲車"全鏈條產業集群,完成了從黑色能源到綠色動能的戰略轉身。
從產業縱深看,鄂爾多斯的轉型并非簡單棄舊迎新,而是在傳統能源優勢基礎上做加法。
當地依托成熟的煤化工產業鏈,創新開發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術,使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與新能源發展形成協同效應。雙輪驅動模式既保障了能源安全過渡期需求,又為新能源大規模消納開辟了新路徑。
在技術創新層面,庫布其光伏基地已實現單位面積發電效率提升23%的重大突破。
采用雙面光伏組件與跟蹤支架系統后,項目較傳統模式年發電量增加約1.2億千瓦時。更值得關注的是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技術的產業化應用試點,新一代光伏材料實驗室效率突破35%,若實現規模化量產將徹底改寫行業成本曲線。
市場反應層面,隨著蒙西至京津冀特高壓輸電通道明年投運,鄂爾多斯綠電外送通道瓶頸即將打通。
機構預測這將帶動周邊區域形成千億級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吸引隆基、通威等龍頭企業加碼布局。值得注意的是,當地創新推出的"光伏+生態旅游"模式,已催生出沙漠研學等新業態,年接待游客量突破百萬人次。
政策催化效應持續顯現,國務院最新印發的《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明確支持沙漠戈壁地區建設大型風光基地。
內蒙古自治區配套出臺的用地、稅收優惠政策,使鄂爾多斯光伏項目開發成本下降18%。這種政策紅利與產業創新的共振,使得該市新能源產業投資強度三年增長4.2倍,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
站在新的歷史坐標上,鄂爾多斯的實踐昭示著中國能源轉型的深層邏輯:當技術創新破解環境約束,當產業升級打破路徑依賴,昔日的生態禁區也能變身價值高地。這場發端于沙漠的綠色革命,不僅關乎一座城市的重生,更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了東方智慧。
【以上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