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邏輯:降息周期+地緣風險+央行囤金潮,三重引擎驅動金價沖刺
美聯儲9月17日降息25個基點已成市場共識,芝商所FedWatch工具顯示概率近100%,更有4%押注50個基點激進降息。瑞銀集團最新報告直指“黃金將在2026年中期漲至3900美元/盎司”,高盛同步上調目標價至4000美元,美銀則預判2026年上半年觸達4000美元。這一輪“黃金狂飆”背后,是降息周期、地緣動蕩與全球央行“去美元化”的三重共振。
機構預測:從“共識”到“分歧”,但上行空間明確
瑞銀的3900美元預測基于兩大邏輯:一是降息周期壓低實際利率,削弱美元吸引力;二是地緣政治風險(如俄烏沖突、中東局勢)持續推高避險需求。高盛更提出“極端情景”——若美聯儲獨立性受損,金價可能飆升至4500-5000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央行已連續14個季度凈購入黃金,2024年購金量達1136噸,2025年一季度中國、波蘭、土耳其成為前三大買家,95%的受訪央行計劃未來12個月繼續增持,這一趨勢直接對沖了美債收益率飆升帶來的壓力。
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的“催化劑”
2025年地緣格局呈現“多點開花”特征:中美貿易摩擦、中東局勢(伊朗核設施爭議)、俄烏沖突余波、歐洲債務危機等,均成為黃金避險需求的“燃料”。例如,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的軍事行動曾推動金價單日跳漲1.09%;而俄烏沖突后,歐洲能源轉型受阻、能源價格波動加劇,進一步強化了黃金的“硬通貨”屬性。歷史經驗顯示,1970年代滯脹期、2008年次貸危機、2020年疫情降息期間,黃金均扮演了“對沖工具”角色,本輪周期或重演這一規律。
供需基本面:央行“囤金”與ETF流入的雙重支撐
全球央行購金潮背后是“去美元化”戰略:自2022年俄烏沖突后,俄羅斯外匯儲備遭凍結,促使多國重新評估儲備安全性。世界黃金協會數據顯示,黃金在央行儲備中的占比已超越美債,成為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儲備資產。同時,黃金ETF持倉量持續攀升,SPDR黃金ETF持倉量接近2020年創下的3915噸紀錄,顯示投資者對黃金的信心未減。技術面上,金價已突破3600美元關鍵阻力位,斐波那契61.8%回調位(約3500美元)成為近期支撐,20日均線則構成短期上行通道。
風險提示:通脹粘性與美元反撲的“雙刃劍”
盡管多頭情緒高漲,但需警惕兩大風險:一是美國通脹數據若超預期反彈,可能迫使美聯儲放緩降息節奏,美元指數短期反撲壓制金價;二是全球制造業PMI連續6個月低于榮枯線,若經濟復蘇乏力導致工業需求疲軟,可能削弱黃金的消費支撐。此外,技術面需關注3800美元附近的密集成交區,若突破則打開上行空間,否則可能面臨回調壓力。
總結:黃金“黃金時代”或已開啟,但需理性看待
綜合機構預測、地緣風險、供需數據與技術面,金價沖刺3900美元具備堅實基礎,但路徑并非坦途。投資者需結合自身風險偏好,將黃金作為資產配置的“壓艙石”,而非短期投機工具。正如高盛所言:“黃金正處于第三輪大牛市,這輪上行可能持續數年甚至超過十年。”在這場“黃金盛宴”中,理性與耐心仍是制勝關鍵。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