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紫金礦業旗下鋰業科思3Q鋰鹽湖年產2萬噸碳酸鋰項目投產儀式在此盛大舉行,標志著中國礦業龍頭在南美鋰三角核心區正式啟動規模化鋰資源開發,為全球新能源產業鏈注入關鍵增量。
該項目位于阿根廷"鋰三角"腹地卡塔馬卡省,是紫金礦業踐行全球化戰略、布局新能源金屬的重要里程碑。一期工程實現年產2萬噸碳酸鋰產能,采用先進的鹽田提鋰工藝,結合當地高鋰濃度鹵水資源特性,實現從原鹵開采到產品精制的全流程自動化控制,生產效率與環保標準均達國際領先水平。
據紫金礦業披露,二期項目許可審批已進入最后階段,規劃產能將提升至4萬噸/年。兩期項目全面達產后,年產能預計達6-8萬噸,占2025年全球碳酸鋰供應量的5%-7%,將成為南美洲最大的單體鋰鹽生產項目之一。項目配套建設智能倉儲系統與清潔能源供電網絡,確保生產過程低碳高效。
行業分析指出,3Q項目的投產具有雙重戰略意義。一方面,它鞏固了紫金礦業在鋰資源領域的供應保障能力,與剛果(金)卡莫阿-卡庫拉銅礦、塞爾維亞丘卡盧-佩吉銅金礦形成“銅-鋰-金”多元礦產組合,增強抗周期風險能力;另一方面,項目通過技術輸出與本地化運營,為阿根廷創造超2000個直接就業崗位,并帶動當地電力、物流等配套產業發展,成為中阿產能合作的典范。
值得關注的是,全球鋰資源爭奪戰正從“資源獲取”轉向“技術+成本”競爭。紫金礦業憑借在有色冶金領域的深厚積累,創新開發“梯度膜分離+電化學沉積”工藝,將鋰回收率提升至88%,較傳統工藝提高15個百分點,單位生產成本控制在4.2萬元/噸以下,顯著增強市場競爭力。
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40%,鋰資源戰略地位日益凸顯。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表示,3Q項目不僅是公司新能源轉型的關鍵支撐,更是構建“綠色礦業+新能源”生態鏈的重要一環。未來,紫金將依托該項目形成“資源-加工-應用”全產業鏈優勢,助力全球能源轉型進程。
業內專家認為,在鋰價波動加劇、資源民族主義抬頭的背景下,紫金礦業通過“技術+資本+本地化”三重驅動模式,為海外資源開發提供了可復制的“中國方案”。隨著3Q項目產能持續釋放,紫金礦業有望躋身全球鋰供應商前五強,重塑國際鋰市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