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4日,國際金價上演“高臺跳水”,現貨黃金日內一度跌破3330美元關口,較日高大跌超40美元,最終收跌0.61%至3335.33美元/盎司。這場突如其來的暴跌,背后是多重利空因素的集中爆發。
一、美元指數反彈:黃金的“隱形殺手”
14日,ICE美元指數漲0.39%,報98.222點,延續了此前兩日的反彈態勢。美元走強對黃金形成直接壓制——作為非美元資產,黃金以美元計價,其價格與美元指數通常呈負相關。2025年二季度以來,美聯儲加息預期推高實際利率至5%以上,顯著增加黃金持有成本。10年期美債收益率當日上漲5.23個基點,報4.2849%,但市場對“財政主導”情景的擔憂,仍支撐美元避險屬性,分流黃金資金。
二、技術面破位:止損盤觸發連鎖反應
現貨黃金在亞市早盤觸及3374美元高位后,歐盤時段接連失守3360、3350美元關鍵支撐位,最終交投于3347美元。技術面顯示,金價在3400-3450美元區間盤整超兩月,RSI指標持續超買,歷史相似形態下月線回調概率達68%。3330美元作為重要心理關口,跌破后觸發大量止損盤,加劇下跌動能。
三、機構撤離:黃金ETF持倉現拐點
全球最大黃金ETF——SPDR Gold Trust持倉量單日減少2.86噸至961.36噸。這一動作折射出機構對短期金價的謹慎態度。2025年二季度數據顯示,歐洲黃金ETF減持93.6噸,而亞洲增持77.1噸,區域分化顯著。但整體來看,全球央行購金量同比下降33%,投機頭寸極端化(凈多頭持倉創2020年8月以來新高)亦加劇市場波動。
四、地緣政治“避險溢價”消退
2025年地緣沖突對金價的刺激效應明顯弱化。以伊沖突雖短期推高金價,但市場預期“沖突周期縮短”,避險資金流入缺乏持續性。更關鍵的是,加密貨幣(如比特幣)的崛起分流傳統避險需求,年輕投資者更傾向數字資產作為“新避險工具”。
五、后市展望:震蕩格局下的配置策略
短期需警惕美聯儲議息會議前的技術破位風險,關注美元指數與十年期美債收益率利差突破2.5%的預警信號。長期來看,黃金作為信用對沖工具的價值仍存,新興市場央行8.3%的儲備增速提供支撐。建議采用“核心衛星”策略:60%資金于3300-3350美元分批建倉,剩余40%預留應對突破3500美元或跌破3250美元的極端情景。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