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速發展對算力提出極高要求,大模型訓練、復雜算法運行導致數據傳輸與處理量激增。傳統電子芯片受限于物理特性,傳輸速率、功耗漸顯不足,摩爾定律趨近極限。硅光子技術作為AI硬件革新的關鍵驅動力,正從實驗室走向商用。
其核心是利用CMOS工藝,在硅基或硅襯底上集成光子、電子及光電子器件,兼具CMOS大規模制造與光子高速低功耗優勢,推動光互聯替代電互聯。當前已在數據中心網絡領域規模化應用,支撐400G/800G及以上高速率光模塊需求,因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特性,成為葉脊架構轉型的優選方案。
在AI硬件中應用廣泛:激光雷達領域,支持光源、掃描、探測模塊單片集成,如Mobileye的硅光子激光雷達SoC(FMCW技術),集成多路發射/接收與信號處理單元,縮小體積、降低成本,推動全固態化;光計算領域,依托成熟半導體工藝實現光波導、調制器納米級集成,為光量子計算芯片提供高密度可編程硬件,已有128模態高斯玻色采樣芯片,集成度較分立器件提升50倍;消費電子領域,適配設備小型化趨勢,如Meta合作的硅光光學模組,降低圖像傳輸功耗40%,支持8K輸出。
技術涉及多種金屬材料:金、銀用于電極與導線,保障信號穩定傳輸;銅用于低成本場景;銦、鎵與硅形成化合物半導體(如InP、GaAs),彌補硅發光不足,拓展功能。
市場前景廣闊,英偉達、英特爾、IBM等科技巨頭加速布局,如英偉達將硅光集成至交換機(Spectrum-X/Quantum-X),支撐百萬GPU規模的AI工廠,能源效率提升3.5倍,信號完整性63倍,可靠性10倍,部署速度1.3倍,推動技術從高端向消費級滲透。
挑戰仍存:技術端需突破集成度提升與熱效應控制,光量子計算領域需解決可擴展性瓶頸。但隨著全球研發投入增加、產學研合作深化,技術將持續進步。
(注:本文為原創分析,核心觀點基于公開信息及市場推導,以上觀點僅供參考,不做為入市依據 )長江有色金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