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網絡“狂飆”,私人樁占主導
國家能源局9月18日發布最新數據,揭示新能源產業正全速前進,截至2025年8月底,我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總數達1734.8萬個,同比增長53.5%。其中私人充電設施超過1300萬個,公共充電設施約431.6萬個,充電網絡擴展顯著,有力支撐新能源汽車普及。同期,我國動力電池產業持續高速發展,1-8月累計產量達970.7GWh,同比增長54.3%;累計銷量920.7GWh,同比增長58.2%。磷酸鐵鋰電池裝車量占比提升至82.5%,反映市場對高安全、低成本電池的需求增強。在這場綠色革命的背后,一場關于金屬材料的戰略布局正在悄然展開。
鋼鐵:充電網絡“鋼骨銅芯”
充電基礎設施的爆發式增長直接拉動了基礎材料需求。每座充電站的建設需消耗??約5-8噸鋼材??,用于支架、外殼及鋼結構防護。據行業預測,2025-2030年間,僅充電設施領域就將產生??960萬噸鋼材需求??,相當于一座特大型鋼鐵基地的年產量。
銅:
更關鍵的是“電能血脈”——銅。從充電樁內部電纜到電池導電組件,單臺直流快充樁需耗銅??25-30公斤??。若以今年新增的百萬級公共充電樁計算,僅此領域年度銅需求就達??2.5萬噸??,足以制造3000萬部新能源汽車電機繞組。
??鋰、鈷、鎳??作為動力電池核心材料,需求持續增長,磷酸鐵鋰電池占比提高,但三元鋰電池(含鎳、鈷、錳)仍占一定市場,鋰需求尤為突出。
動力電池產業正經歷技術路線分化:磷酸鐵鋰??(LFP)憑借??82.5%?? 的裝車量占比成為絕對主流,其低鈷化特性降低了對稀缺金屬的依賴,三元鋰電池??仍堅守高端市場,推動鎳、鈷材料精煉技術持續升級,鋰資源??需求呈剛性增長,1-8月電池產量??970.7GWh??對應鋰需求約??58萬噸碳酸鋰當量??,值得注意的是,新一代電池材料體系開始向“金屬減量化”演進:半固態電池降低鋰用量,鈉離子電池探索無鋰方案,折射出材料戰略的安全考量。
稀土元素的“隱藏戰場”
在充電設施核心變電模塊與電池正極材料中,釹、鏑等稀土元素扮演著“性能放大器”角色。雖然單設備用量僅克級,但隨著??1734.8萬個??充電設施與千萬級電動汽車的部署,稀土功能材料的累計需求將達萬噸級,成為關鍵戰略物資。
這場綠色革命早已超越單純的技術競爭,進化為涵蓋地質資源、冶金工藝、國際合作的系統工程。當全球仍在爭論電動化轉型速度時,中國已通過金屬材料與基礎設施的協同布局,構建起難以復制的產業生態。未來競爭的勝負手,或許正藏在這些看似冰冷的金屬數據之中。
(注:本文為原創分析,核心觀點基于公開信息及市場推導,以上觀點僅供參考,不做為入市依據 )長江有色金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