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行情:

——10月10日長江現貨價格動態:
1#銅價報86770元/噸,漲770元;升水為110元/噸,跌40元;A00鋁錠報20980元/噸,漲20元;貼水報40元;1#鋅報22220元/噸,漲140元;0#鋅報22320元/噸,漲140元;1#鉛錠報17050元/噸,漲75元;1#鎳報123950元/噸,跌100元;1#錫報288750元/噸,漲5000元;
引言:當美聯儲降息迷霧籠罩全球,六大工業金屬正上演著各自的"江湖傳奇"——銅的礦端困局、鋁的海外減產、鋅的增產迷霧、鉛的供需博弈、錫的監管風暴、鎳的過剩困局,共同勾勒出2025年有色金屬市場的復雜圖景。
銅:礦端"地震"與需求"春潮"的雙重奏
全球銅礦接連遭遇"黑天鵝":加拿大泰克資源下調智利QB礦產量至2028年、印尼格拉斯伯格礦停產削減全球過剩預估11萬噸,LME銅庫存跌破14萬噸創7月新低——這些礦端“地震”正與國慶后中國復工帶來的需求“春潮”形成雙重引擎。86200-88350元/噸的價格區間,不僅是技術面關鍵阻力位,更是工業屬性與宏觀預期交織下的價值重估節點。本輪銅價上漲,不是簡單的投機狂歡——從新能源車的銅箔需求到電網改造的銅纜消耗,工業屬性正在為銅價注入"硬支撐"。
整體看,目前已然從單純的投機炒作轉向“礦端緊缺+需求復蘇”的硬核邏輯支撐,88450元/噸的關口爭奪,或將揭開金屬牛市的新篇章。
鋁:海外減產與國內"畏高"的微妙平衡
美國鋁業巨頭火災引發的停產危機,與滬倫鋁社庫的低位去庫形成共振,推動鋁價突破21350元/噸。但下游企業的"畏高"情緒如同暗流——提貨雖積極,實際采購卻偏謹慎。這種矛盾恰恰反映了當前鋁市的痛點:宏觀降息預期推漲價格,但工業終端的成本壓力可能抑制長期需求。
鋅:增產預期下的"結構牛"
剛果Kipushi礦的增產消息并未打壓鋅價,反而因海外庫存持續去庫和LME Back結構支撐,倫鋅穩守3014美元/噸。國內精煉鋅出口窗口的打開更添變數——當內盤空頭平倉遇上銅價領漲的"有色共鳴",鋅價短期或延續22650元/噸附近的強勢震蕩。
鉛:結構性短缺與需求疲軟的拉鋸戰
再生鉛原料短缺引發的供應偏緊,與下游復蘇力度不足的需求疲軟形成鮮明對比。17000-17300元/噸的價格區間恰似"雞肋"——持貨商惜售挺價,下游卻僅維持剛需采購。這種"有價無市"的僵局,或將考驗鉛市的韌性。
錫:印尼監管風暴與消費分化的十字路口
印尼的錫礦監管升級與云南冶煉檢修,共同推高精礦加工費至低位。AI算力與光伏裝機雖帶來增量需求,但傳統家電領域的萎縮卻拖了后腿。290700元/噸的高位背后,是"供緊需旺"的表象與"消費分化"的隱憂——高價正在抑制部分傳統需求。
鎳:過剩格局下的"區間震蕩"
印尼中間品產能的擴張與精煉鎳的高位生產,讓鎳市籠罩在過剩陰云中。盡管不銹鋼回暖與新能源需求提供支撐,但122300-125000元/噸的窄幅波動暗示:多頭追漲情緒已趨謹慎,短期或維持"上有頂、下有底"的震蕩格局。
站在宏觀的視角,六大金屬的走勢本質是"宏觀預期"與"基本面現實"的博弈。當美聯儲降息路徑因"關稅戰"輸入性通脹而充滿變數,當各金屬的供需矛盾在細節中顯現差異,投資者需要的不僅是價格預測,更是對產業邏輯的深度洞察——畢竟,在金屬的江湖里,唯有讀懂"供需密碼"者,方能穿越波動迷局,把握真正的投資機遇。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對市場進行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