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儲能電池行業呈現“冰火兩重天”:頭部企業訂單爆滿、產能吃緊,甚至需外協代工;二三線廠商卻因技術或訂單不足陷入開工困境。這場“芯荒”折射出儲能需求爆發期的行業陣痛,也引發市場對“儲能火熱”可持續性的理性探討。
需求爆發:國內外市場“多點開花”,產能利用率逼近極限
儲能電池需求正以超預期速度增長。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數據顯示,上半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246.4 GWh,同比增115.2%;中國出貨232.03 GWh,同比增118.4%。頭部企業如億緯鋰能、欣旺達、贛鋒鋰業等9月均表態“滿產飽和”,瑞浦蘭鈞訂單排至年底并承接明年一季度訂單,楚能新能源110 GWh有效產能已全滿。
需求爆發源于國內外市場共振:
• 海外:中東(38.75 GWh)、澳大利亞(37.88 GWh)、歐洲(32.49 GWh)成增長主力。中東依賴政府扶持,澳、歐因電網薄弱或電價高企催生儲能剛需;
• 國內:2月“531”文件取消強制配儲后,5月新增儲能裝機15.85 GWh(同比增228%),雖6月回落,但招標回暖,市場化項目收益模型優化推動需求韌性。疊加9月《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專項行動方案》明確2025-2027年新增裝機超1億千瓦,政策為長期需求注入信心。
“芯荒”真相:技術迭代與產能錯配,非單純短缺
盡管表象是產能緊張,有專家提醒需冷靜審視。當前“芯荒”或因技術迭代——行業正從300+ Ah電芯向500+ Ah升級,主流314 Ah電芯需求激增,而新產能釋放需時間,疊加頭部廠商聚焦下一代研發,導致主流產品供應偏緊。
此外,市場分化加劇:頭部企業憑質量、研發、規模化優勢搶占訂單,二三線廠商因技術落后或訂單不足,產能利用率僅30%-60%,部分甚至跌破30%。
理性聲音:警惕短期波動,長期需構建良性生態
面對行業熱潮,不應過度興奮。有觀點認為,若市場真火熱,能源局不會在《行動方案》中設定低于2024年的年新增目標(2025-2027年平均年增約3533萬千瓦,2024年為4237萬千瓦),本質是政策推動市場從“計劃”轉向“市場”模式的陣痛。
儲能“芯荒”是需求爆發與技術迭代交織的產物,既反映行業高景氣度,也暴露產能錯配與競爭分化。行業需冷靜應對短期波動,以質量、技術與機制構建長期競爭力。
【僅供參考,數據來源互聯網公開資訊,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