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光伏行業競爭加劇與盈利壓力凸顯,光儲融合正成為企業穿越周期、構建新增長極的核心戰略。2025年以來,陽光電源、阿特斯等提前布局儲能業務的企業已率先實現業績突破,而更多光伏龍頭企業正加速向儲能領域拓展。
儲能業務貢獻顯著,龍頭公司逆勢增長
陽光電源2025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35億元,同比增長40%,歸母凈利潤77億元,同比增長56%,市值近期突破3000億元,成為行業第三家躋身這一規模的上市公司。其儲能系統收入達178億元,同比增長127.8%,占總營收比重首次超越光伏逆變器業務。阿特斯同期儲能系統在手訂單金額達30億美元,預計全年出貨量7–9GWh,儲能業務毛利率持續領跑,成為利潤核心引擎。
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光儲經濟性凸顯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近期聯合發布的《新型儲能規?;ㄔO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明確要求拓展電網側儲能應用,推動儲能從“強制配套”轉向市場化運營。與此同時,《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現貨市場建設的通知》(“136號文”)提出適當放寬現貨市場限價,預計峰谷電價差將進一步拉大,顯著提升光伏配儲的經濟性。在用戶側,綠電直連、零碳園區等政策對自發自用比例提出硬性要求,催生對儲能系統的剛性需求。
企業加速布局,從“單打獨斗”到協同出海
隆基綠能近期被傳出參股儲能企業蘇州精控能源,并考慮收購其他儲能標的,雖未公開確認,但反映出頭部企業向光儲一體化轉型的迫切性。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則通過“協同出海”策略,在海外市場推廣光儲整體解決方案。截至2025年6月,天合儲能累計出貨近12GWh,晶科能源將全年儲能出貨目標定為6GWh,較2024年增長近5倍。
行業競爭已高度激烈,頭部企業憑借技術、規模與渠道優勢占據主導地位,而中小企業因缺乏核心能力難以盈利。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副秘書長岳芬指出,若企業準備不充分,貿然進入儲能領域短期內恐難實現盈利。此外,儲能系統需滿足構網型、高安全、長循環等差異化需求,對企業技術整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隨著政策紅利向市場驅動轉變,光儲融合的重點從“裝機規模”轉向“全生命周期價值運營”。寧德時代、陽光電源等企業已推出智能化管理平臺,通過AI算法優化儲能調度效率與安全性能。未來,伴隨虛擬電廠、綠電交易等新模式成熟,光儲融合有望在新型電力系統中扮演更關鍵角色。
【僅供參考,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