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寧德時代還在強調“半固態不是最終方案”時,全球15條固態電池中試線已悄然織就一張技術突圍的立體網絡。從上海臨港到韓國大田,從保定工廠到哈佛實驗室,這場無聲的產業競賽正以中試線為跳板,撬動著未來十年動力電池的產業格局。
【技術路線分化:硫化物與氧化物雙線并行】
國軒高科青島中試線在1月率先實現月產20Ah電池的突破,其300Wh/kg的G垣準固態電池與金石全固態電池同步推進,硫化物電解質離子電導率提升60%的背后,是國產設備100%自主化的硬核支撐。而中科院青島能源所的硫化物體系則以“月產10片20Ah”的精細化生產驗證著技術可靠性,這種看似保守的產能規劃實則暗藏玄機——每片電池都承載著從實驗室到量產的完整工藝驗證。
不同于硫化物派的激進,氧化物路線在鵬輝能源手中展現出穩健步伐。其三季度末將完工的中試線采用氧化物技術,這種被驗證為“更易量產”的路線,正在為2026年規模化鋪路。而美國Adden Energy的動態穩定鋰金屬固態電池則另辟蹊徑,通過哈佛大學的技術轉化,在充電速度與安全性上尋找差異化突破。
【產能競賽:從實驗室到產業基地的跨越】
上汽清陶上海中試線的啟動,揭示著車企深度介入的全新模式。清陶能源持股51%與上汽集團49%的股比背后,是雙方對“上海全固態電池產業基地”的共同野心。這種“車企+技術方”的合資模式,正在改寫傳統電池企業的單邊擴張路徑。保定中固時代的“兩步走”戰略更具象地勾勒出量產藍圖:10月投產的中試線將直接對接年底開工的2GWh生產線,Pre-A輪融資的3億元資金如精準的燃料,推動著這場產能馬拉松。
【材料革命:干法電極與電解質的突破】
高能數造9月啟用的干法電極中試線,標志著國產設備在固態電池關鍵工藝上的突破。這種能提升能量密度、降低成本的工藝,正在成為各企業爭奪的技術制高點。美國LiCAP的300MWh干法產線則以“500米自支撐正極薄膜”的里程碑,展示著海外技術流派的獨特路徑。而湖南恩捷的硫化鋰百噸級中試線與10噸級硫鹵化物電解質線,更將材料革命延伸至產業鏈上游,為2025年底的規模化生產埋下伏筆。
【產業化曙光:2035年千GWh市場的量變前夜】
TrendForce的預測數據揭示著產業爆發的臨界點:2035年全球固態電池需求將突破1000GWh,其中全固態占比25%。這種樂觀預期背后,是各中試線正在驗證的可靠數據——從SK On大田工廠的硫化物全固態電池試制品,到冠盛東馳半固態電池的交付認證,每個節點都在壓縮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距離。
當億緯鋰能的中試線瞄準2025年運營、2026年擴產的時間表,當孚能科技60Ah硫化物全固態電池即將交付戰略客戶,這場始于中試線的競賽,正在為固態電池的產業化寫下最堅實的注腳。這不是簡單的產能堆砌,而是材料創新、工藝突破、模式重構的立體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每個中試線都是一枚棋子,落子之處,即是未來十年動力電池的版圖。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長江有色金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