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固態電池領域掀起“技術狂飆”,多家上市公司密集披露研發進展,商業化路徑逐漸清晰。作為深耕新能源行業的觀察者,我帶你拆解這場“電池革命”的最新動態。
欣旺達:三代技術梯度推進,半固態已中試
這家老牌電池廠在固態賽道布局十年,第一代半固態電池能量密度突破300Wh/kg,第二代中試進行中,第三代全固態更已完成400Wh/kg方案驗證。值得關注的是,其2015年就啟動全固態研發,規劃第二代500Wh/kg產品,技術儲備堪稱深厚。
長安汽車:2026年裝車驗證,AI賦能全固態
長安的“金鐘罩”全固態電池已實現400Wh/kg能量密度,續航超1500公里,更引入AI遠程診斷技術。產業端動作頻頻:領投太藍新能源B輪融資,聯合發布無隔膜技術,還與贛鋒鋰業共建研發聯盟。按規劃,2026年裝車驗證,2027年逐步量產,節奏明確。
孚能科技:商用車領域突破,eVTOL訂單超20億
其SPS軟包半固態方案實現1000度帶電量,適用于商用車;第二代半固態低溫性能優異,乘用車續航超1000公里。更爆出大單——獨家配套阿聯酋350架eVTOL,訂單金額超20億元。全固態中試線年底投產,60Ah電池即將交付。
蔚藍鋰芯:小批量出貨,聚焦小眾場景
不同于車用主流,其半固態電池主攻小型動力系統。張家港基地已小批量出貨,350Wh/kg固態圓柱電池更瞄準電動自行車、機器人、低空飛行器等場景,年底或完成量產驗證,差異化路線值得關注。
利元亨:產線交付加速,全工藝覆蓋
作為設備龍頭,首條固態產線已交付客戶調試,中標國內頭部硫化物整線項目。其技術體系覆蓋高壓致密、電解質復合等全流程,與30余家客戶開展合作,海外裝備已進入美國市場,技術輸出能力凸顯。
站在行業視角,固態電池的“軍備競賽”已進入白熱化。技術突破帶來能量密度躍升,但量產成本、工藝穩定性仍是關鍵掣肘。2026年或成重要分水嶺——多家企業明確此時點實現裝車驗證,而更遠期的量產計劃則需產業鏈協同突破。作為投資者,既要看到技術迭代的機會,也要警惕過度炒作的風險。畢竟,在新能源賽道,技術落地的每一步都需經得起市場的檢驗。
這場電池革命,沒有“彎道超車”,只有“硬核突圍”。記住:理性看技術,謹慎看投資,方能行穩致遠。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