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興發集團(600141)今日宣布,其參股的湖北磷氟鋰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磷氟鋰業")投資建設的"10萬噸/年電池級磷酸二氫鋰"和"1萬噸/年電池級磷酸鋰"項目已全面建成并順利投產。該項目標志著我國在新能源核心材料領域實現關鍵技術突破,成為全球少數掌握高純度鋰鹽規模化生產能力的企業之一。
技術突破:解決"卡脖子"難題
據興發集團披露,磷氟鋰業項目采用自主研發的"梯度結晶-多級純化"工藝,產品純度達99.99%(電池級),關鍵指標超越日韓同類產品。公司總工程師李明表示:"該技術將鋰資源回收率從傳統工藝的75%提升至92%,單位能耗降低30%,徹底打破國外對高端鋰鹽生產的技術封鎖。"
產業鏈協同:構建新能源閉環生態
作為興發集團"礦-電-化"一體化戰略的重要環節,磷氟鋰業項目與集團旗下宜昌磷酸鐵鋰前驅體基地形成協同效應。興發集團董事長李國璋透露:"項目達產后,每年可滿足200GWh動力電池需求,相當于為400萬輛新能源汽車提供核心材料。"目前,產品已通過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頭部企業的認證,首批訂單將于8月交付。
行業格局重塑:全球僅兩家量產企業
數據顯示,全球電池級磷酸二氫鋰年需求量預計2026年突破50萬噸,而當前具備量產能力的企業僅磷氟鋰業與德國巴斯夫兩家。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指出:"該項目投產將改變我國高端鋰鹽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預計使國內市場價格下降15%-20%。"
政策紅利:乘勢"雙碳"戰略東風
項目落地恰逢《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5-2030)》實施關鍵期。宜昌市發改委主任郭康新表示,當地已規劃3000畝新能源材料產業園,配套建設5萬噸/年鋰電回收基地,形成"資源-生產-回收"的閉環體系。財政部近期下發的30億元新能源材料專項補貼中,磷氟鋰業獲得2.8億元技術改造資金。
資本市場反應積極
截至7月10日收盤,興發集團股價上漲4.2%,報18.76元/股。中信證券研報認為,項目達產后預計每年為興發集團貢獻凈利潤12億元,占其2024年總利潤的35%。值得關注的是,全球第二大鋰礦商SQM已派出技術團隊考察磷氟鋰業,或為后續合作鋪路。
未來布局:劍指全球鋰業三甲
磷氟鋰業總經理王海濤透露,二期20萬噸/年電池級鋰鹽項目已進入環評階段,計劃2027年投產。同時,企業正與中科院過程所聯合開發"固態電池用超細磷酸鋰"技術,瞄準下一代動力電池材料市場。
在全球能源轉型加速背景下,磷氟鋰業項目的投產不僅鞏固了我國在新能源產業鏈的話語權,更為"雙碳"目標實現提供了關鍵材料支撐。這場由技術突破引發的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鋰資源競爭格局。
本文內容僅供參閱,請仔細甄別,長江有色金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