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有色金屬網數據顯示,2025年7月22日,長江綜合鎵均價報1670元/千克,較上一交易日下跌30元/千克。
一、需求端:高端需求支撐乏力,中低端市場遭技術替代
半導體領域需求分化:盡管5G、AI芯片擴產支撐高純鎵(6N級以上)需求,但中低端半導體領域受硅基氮化鎵(GaN-on-Si)技術替代沖擊,單位芯片鎵用量減少40%,導致工業級鎵訂單量萎縮25%。某頭部半導體企業透露,其工業級鎵采購量同比下降18%,部分訂單轉向再生鎵材料。
光伏領域需求萎縮:鈣鈦礦電池加速替代傳統砷化鎵組件,頭部企業First Solar削減30%鎵化鎘產能,直接導致光伏用鎵需求環比下降15%。中國光伏企業受硅基電池成本優勢擠壓,擴產計劃普遍擱置,進一步削弱鎵需求。
磁材領域需求疲軟:盡管6月磁材企業獲出口許可證,但訂單傳導滯后,采購端仍持觀望態度。加之永磁材料中鎵添加比例下調(占高性能釹鐵硼用量僅0.1%),需求增量杯水車薪。
二、供應端:再生鎵產能激增,哈國政策沖擊市場
再生鎵產能釋放:日本DOWA公司實現6N級再生鎵規模化生產,純度達半導體級標準,成本僅為原生鎵的60%,且回收率超95%。2025年再生鎵全球占比突破20%,直接削弱中國原生鎵定價權,每噸專利費高達8000元。
哈薩克斯坦政策沖擊:哈薩克斯坦取消10%的鎵出口關稅,同時禁止未鍛軋銅、鋁合金和鉛錠出口至年底。這一政策調整迅速引發國際市場對鎵價格走勢的關注,短期供應量上升,加劇市場供應過剩。
原生鎵產能過剩:云南、山西等地冶煉廠7月突擊出貨超150噸鎵錠,港口庫存周轉周期從10天拉長至25天。主因頭部企業累庫嚴重(如中鋁集團某基地庫存占月產量30%),現金流壓力下被迫招標拋售。
三、技術替代與政策約束:長期需求面臨結構性挑戰
技術替代風險顯現:硅基氮化鎵(GaN-on-Si)技術在中低端半導體領域的普及,單位芯片鎵用量減少40%,直接沖擊工業級鎵市場。鈣鈦礦電池對砷化鎵組件的替代,進一步削弱光伏用鎵需求。
政策約束加劇:中國出口管制、美國《關鍵礦物安全法》等政策,加劇市場不確定性。盡管中國尚未啟動戰略收儲或提高出口退稅(當前半導體級鎵退稅率為9%),但政策托底缺位加劇拋售情緒。
四、后市展望:短期看跌,長期需關注技術突破與政策博弈
短期(1-3個月):供需失衡格局難改,哈薩克斯坦政策調整與再生鎵產能釋放將持續壓制鎵價,預計運行區間1600-1700元/千克。
長期(1年以上):技術替代風險與政策約束或成變量。若哈薩克斯坦成功實現從原生鎵出口到高附加值產品的轉型,全球原生鎵供應可能減少,支撐價格反彈;而全球半導體需求復蘇(5G、AI、電動汽車等領域對高純鎵的需求增長),將成為價格上行的主要驅動力。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