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的光伏行業,在持續兩年多的價格戰后終于迎來曙光。
盡管上半年組件出貨量前五廠商合計虧損仍近百億元,但行業"反內卷"政策的密集落地與市場自發調節機制的雙重作用下,產業鏈價格已呈現觸底回升態勢。
從最新披露的半年報數據看,行業陣痛仍在持續。
晶科能源上半年營收同比下滑超三成,凈利潤虧損近30億元,創下其上市以來最大單季虧損記錄。隆基綠能、天合光能等頭部企業同樣陷入營收收縮、現金流承壓的困境,部分廠商甚至出現經營性現金流連續為負的危急局面。數據顯示,自2024年下半年起,硅料、硅片價格跌幅均超過60%,組件招標價格一度跌破行業心理防線。
但暗夜中已透出曙光。
7月以來,工信部會同市場監管總局啟動的"光伏產業秩序整頓專項行動"初見成效,低價搶單現象得到遏制,頭部企業加速產能出清。
政策組合拳正在重構行業生態。
國家發改委最新發布的《光伏電站開發建設管理辦法》明確要求,大型工商業分布式光伏是指利用建筑物及其附屬場所建設,接入用戶側電網或者與用戶開展專線供電(不直接接入公共電網且用戶與發電項目投資方為同一法人主體),與公共電網連接點電壓等級為35千伏、總裝機容量原則上不超過20兆瓦或者與公共電網連接點電壓等級為110千伏(66千伏)、總裝機容量原則上不超過50兆瓦的分布式光伏。財政部醞釀的"光伏下鄉專項補貼"計劃,擬對縣域分布式項目給予初始投資補貼,有望激活下沉市場潛力。
深度調整過后,唯有兼具技術壁壘、成本控制與全球化布局能力的企業,方能在平價時代的全球競爭中笑到最后。
【僅供參考,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