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長江現貨1#鎂均價報收18600元/噸,較前一交易日下跌100元,連續第三日走低。這一輪價格回調折射出多重因素交織影響,行業供需格局正面臨深度調整。
供需失衡:供給增加與需求疲軟共振
1. 供給端:產能釋放與復產潮
主產區產能利用率維持高位,陜西府谷、新疆等地部分停產企業陸續復產,推動市場供應充足。數據顯示,6月全國原鎂產量環比增長6.63%,7月預計繼續小幅上升。盡管陜西、山西關停高能耗產線12條,上半年原鎂產量同比下降2.19%,但優質產能釋放(如府谷20萬噸/年)抵消了部分減量。頭部企業如寶武鎂業加速擴產,規劃在安徽青陽建成全球最大原鎂及鎂合金生產基地,規劃產能達30萬噸。
2. 需求端:內外需雙弱
制造業PMI連續三個月低于榮枯線,汽車行業零售環比下降9%,顯示工業生產擴張動能不足。出口市場同樣遇冷,4-5月鎂出口量同比減少15%,歐洲訂單延遲、東南亞采購放緩,導致企業庫存周期拉長至21天,較年初增加40%。終端需求的收縮直接傳導至產業鏈,加劇了價格下行壓力。
成本支撐減弱:原料降價與利潤擠壓
1. 原材料降價
硅鐵、煤炭價格下跌,推動鎂冶煉成本下降。6月硅鐵均價環比跌4.7%,無煙煤價格降3.6%,焦煤跌3%,完全成本降至16800元/噸附近。
2. 高成本企業承壓
內蒙古、新疆小型鎂廠噸鎂虧損超500元,被迫減產或停產。而頭部企業通過技術升級(如府谷鎂業AI控制“黑燈工廠”)降低成本,議價能力增強,加速行業洗牌。
政策與市場結構:產能優化與集中度提升
1. 政策驅動產能優化
國務院《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推動主產區淘汰落后產能,但優質產能釋放維持市場供應。遼寧營口等地通過在線監測、工況法傳感器等手段,對鎂制品企業實施24小時可視化監控,進一步淘汰高能耗產線。
2. 行業集中度提升
頭部企業通過技術升級和產業鏈整合,市占率顯著提升。云海金屬控制白云石資源約5000萬噸,原鎂產能10萬噸,鎂合金產能17萬噸,與格林美合作構建閉環產業鏈。
未來展望:短期承壓與長期機遇
短期來看,7-8月汽車行業高溫假、歐洲客戶暑期休假,需求疲軟態勢或延續。但硅鐵價格止跌企穩、頭部企業主動減產檢修,將為價格提供托底支撐。
中長期而言,新能源汽車輕量化、低空經濟崛起及消費電子升級為鎂需求注入新動能。
分析師認為,短期鎂價受供需弱平衡影響或維持高位震蕩,但中長期需求爆發疊加技術升級,鎂價中樞有望持續上移。若2025年Q3新能源汽車產量超預期(預計同比增長35%),價格可能突破21000元/噸。
當前鎂市場正處于“需求收縮-供給過剩-成本下移”的負向循環中,價格筑底過程可能延續至三季度末。行業洗牌加速背景下,具備循環經濟優勢和高端材料研發能力的頭部企業,將在本輪周期中脫穎而出。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