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目標與產業升級的雙重驅動下,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的《有色金屬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猶如一把鑰匙,打開了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新大門。這份方案不僅是對傳統產業的“大手術”,更是為有色金屬行業繪制了清晰的“二次創業”路線圖——從能效提升到固廢重生,從碳足跡管理到市場機制創新,每一步都踩準了時代脈搏。
技術革新:從“節能降碳”到“綠色制造”的硬核升級
方案明確提出,氧化鋁、電解鋁、銅冶煉等五大行業需全面對標能效標桿和環保績效A級標準。這意味著,那些還在使用老舊電解槽、低效吹煉設備的企業,將面臨“設備換血”的硬性要求。比如新型穩流保溫鋁電解槽的應用,不僅能降低15%—20%的能耗,還能減少氟化物排放,實現從“高耗能”到“綠色制造”的質變。這種技術迭代不是簡單的設備替換,而是通過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的建設,讓每個生產環節的數據可追溯、可優化,最終形成“設計—生產—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綠色閉環。
固廢重生:赤泥鋰渣如何變身“城市礦山”
方案中“規范開展赤泥、鋰渣、高鋁粉煤灰等大宗固廢的安全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的表述,看似平常,實則暗藏產業變革的契機。以赤泥為例,這種氧化鋁生產中的“副產品”過去常被視為“工業廢料”,但通過技術攻關,可轉化為建筑材料、土壤改良劑甚至提取稀有金屬。鋰渣的資源化利用則更顯緊迫——隨著新能源汽車爆發式增長,鋰渣處理已成為鋰產業鏈的“最后一公里”難題。方案提出的安全處置與資源化利用,正是要打通這條產業鏈,讓固廢從“環境負擔”變為“資源富礦”,實現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的雙贏。
碳管理破局:從“碳足跡”到“碳市場”的生態構建
方案中“推進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和“支持企業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表述,為行業低碳轉型提供了市場化抓手。以“綠電鋁”為例,通過認證的低碳鋁產品,不僅能獲得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還能在碳交易市場中獲得額外收益。這種“低碳即價值”的邏輯,將倒逼企業主動優化能源結構、提升工藝水平。而有色金屬行業綠色低碳公共服務平臺的建成,更像是給企業裝上了“低碳導航儀”,讓節能降碳的路徑更清晰、決策更科學。
行業展望:穩增長背后的“綠色加速度”
這份方案的深遠意義,在于它不僅解決了“如何穩增長”的問題,更回答了“如何高質量穩增長”的命題。通過綠色化升級、固廢資源化、碳管理創新三大抓手,有色金屬行業正從傳統的“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可以預見,未來兩年,那些率先完成綠色轉型的企業,將在這場“綠色革命”中搶占先機,而固廢資源化、碳足跡管理等新興領域,更可能成為孕育新賽道的“種子選手”。
站在2025年的起點回望,這份方案或許正是有色金屬行業從“制造”向“智造”轉型的關鍵轉折點——它用政策之力撬動市場之手,讓綠色低碳不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生存的必答題。而對于普通讀者而言,這份方案的背后,或許藏著更樸素的期待:當我們手握一部用綠電鋁制造的手機,或住進用赤泥磚建造的房屋時,能真切感受到“綠色發展”不是口號,而是觸手可及的生活日常。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閱,不作任何操作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