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消息,全球鋁廢料貿易正經歷三十年來最劇烈的結構性調整。聯合國商品貿易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印度以28%的全球進口份額超越中國,成為全球最大鋁廢料進口國,而中國進口份額較五年前銳減60%,美國則憑借關稅政策驅動的國內需求激增躍居進口國第二位。
此次格局重塑源于三大核心驅動力:其一,全球制造業向綠色轉型催生鋁廢料需求模式轉變,再生鋁碳排放量僅為原生鋁的5%,促使多國將鋁廢料納入戰略資源管理;其二,美國對華鋁廢料加征15%關稅的政策效應持續發酵,推動北美回收體系重構;其三,東南亞、中東地區回收產能快速擴張,形成新的區域回收動態平衡。據行業權威機構測算,2050年全球鋁需求將較當前翻倍,屆時50%-60%的鋁供應將依賴廢料回收體系,遠高于當前35%的水平。
市場規模方面呈現顯著擴張態勢。2024年全球鋁廢料市場規模已達1100億美元,在亞洲基建熱潮與北美制造業回流雙重拉動下,預計2030年將以9.8%的復合年增長率突破1154億美元大關。進口量增長更為迅猛,從2024年的3800萬噸預計增至2030年的5700萬噸,其中印度進口增量占比達45%,主要源于其汽車制造與電力設施擴建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雖仍保持鋁廢料出口大國地位,但進口結構已發生根本性轉變。2025年上半年,中國自馬來西亞、阿聯酋等國的進口量同比增長120%,而傳統來源國美國占比降至8%。市場分析師指出,這種"東進西退"的貿易流向變化,既反映全球供應鏈區域化重組趨勢,也預示著再生資源定價權正在向新興市場轉移。
隨著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2026年全面實施,鋁廢料貿易的低碳屬性將成為國際競爭新焦點。行業預測顯示,具備完整回收鏈條與低碳認證能力的企業,將在未來五年獲得30%以上的溢價空間。這場跨越二十年的產業變革,正推動全球鋁工業從"開采-冶煉"線性模式向"回收-再生"循環模式根本性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