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長江綜合金屬鋰價報530000-570000元/噸,均價報550000元/噸,較昨日暴跌11,500元/噸。
•7月22日碳酸鋰與金屬鋰價格走勢出現顯著分化(碳酸鋰期貨及現貨延續漲勢,金屬鋰現貨價格暴跌),本質上反映了兩者在產業鏈位置、需求結構、市場供需邏輯及金融屬性上的差異。以下從多個維度展開分析:
一、產業鏈定位與應用領域的分化
??碳酸鋰:新能源汽車電池產業鏈的核心中間品??
碳酸鋰是鋰電池正極材料(如磷酸鐵鋰、三元鋰)的核心原材料,直接服務于新能源汽車、儲能電池等終端需求。其需求與全球電動車滲透率、儲能裝機量高度綁定。2023年以來,盡管新能源汽車增速放緩,但全球儲能市場爆發(同比增長超50%)、國內電動車下鄉政策刺激、海外市場(如歐洲、東南亞)需求回升,推動碳酸鋰需求持續回暖。尤其在7-8月傳統電動車銷售旺季前,電池廠商提前備貨,形成“旺季預期”驅動的集中采購,支撐價格上行。
??金屬鋰:高端制造業的“小眾剛需品”??
金屬鋰主要用于航空航天合金(如鈦鋰合金)、醫藥中間體(如鋰鹽藥物)、一次鋰電池(如心臟起搏器電池)及鋰還原劑(如丁基鋰)等領域,需求高度分散且單一領域規模有限。其中,航空航天和醫藥行業受宏觀經濟周期影響顯著,2023年全球航空業復蘇不及預期、醫藥研發投入收縮,直接導致金屬鋰核心需求萎縮。此外,金屬鋰在鋰電池中的應用(如固態電池)仍處于技術驗證階段,短期難以形成規?;娲?,需求彈性極低。
二、供需結構的本質差異
??碳酸鋰:供需錯配修復,庫存去化加速??
??供應端收縮??:2022年鋰價暴漲后,全球鋰礦擴產項目(如澳洲礦山、南美鹽湖)集中釋放,2023年上半年鋰輝石、鋰云母供應過剩,導致碳酸鋰價格從年初50萬元/噸暴跌至4月底的18萬元/噸,部分高成本產能(如江西鋰云母中小企業)被迫停產,6-7月供應階段性收緊。
??需求端回暖??:據市場數據顯示,7月國內三元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排產環比增長10%-15%,儲能電池排產增長20%,帶動碳酸鋰周度表觀消費量環比增加8%。同時,下游企業庫存處于歷史低位(僅1-2周用量),存在強烈補庫需求。
??成本支撐強化??:鋰輝石精礦(6%品位)價格從年初5000美元/噸跌至3500美元/噸后,外購礦冶煉廠成本線降至15-16萬元/噸,現貨價格接近成本區間下沿,廠商挺價意愿增強。
??金屬鋰:供應過剩加劇,需求真空期顯現??
??供應端擴張??:金屬鋰生產工藝(電解法)相對成熟,2022年國內產能已達1.2萬噸/年,2023年上半年新增產能5000噸/年(如天齊鋰業、贛鋒鋰業擴產項目),而需求萎縮導致產量過剩率超過20%。
??需求端淡季??:7-8月為傳統制造業淡季,航空航天訂單延遲交付、醫藥中間體生產企業檢修,疊加全球消費電子需求低迷(手機、筆記本電腦出貨量同比下滑15%),金屬鋰主要下游均無增量。此外,固態電池用金屬鋰箔的技術瓶頸尚未突破,短期無法貢獻增量需求。
??庫存拋售壓力??:據百川盈孚數據,國內金屬鋰社會庫存從3月的3000噸攀升至7月的5000噸,持貨商面臨資金周轉壓力,在需求無改善預期下,被動降價去庫存。
三、市場交易邏輯與金融屬性的差異
??碳酸鋰:期貨市場引導現貨預期,投機資金驅動??
碳酸鋰期貨(如廣期所LC2309合約)自2023年7月上市后,吸引了大量產業資本與投機資金參與。7月22日當天,期貨盤面增倉上漲2.28%,反映市場對“旺季供需緊張”的一致性預期。期貨價格作為現貨定價的先行指標,通過套保與期現套利機制,帶動現貨報價跟漲。
下游電池廠商在“買漲不買跌”心態下,加速鎖定低價原料,形成“價格上漲-補庫需求增加-價格進一步上漲”的正向循環。
??金屬鋰:純現貨定價,缺乏金融對沖工具??
金屬鋰市場規模較?。ㄈ蚰炅魍坎蛔?萬噸),且標準化程度低(牌號多樣、定制化需求強),缺乏期貨或期權等金融衍生品,價格完全由即期供需決定。當需求坍塌與供應過剩疊加時,持貨商只能通過降價促銷回籠資金,易引發“踩踏式”拋售。此外,金屬鋰終端客戶多為大型跨國企業(如航空航天廠商),議價能力強,買方市場特征顯著,價格彈性遠低于碳酸鋰。
四、宏觀環境與政策影響的差異
??碳酸鋰:受益于新能源政策與全球“碳中和”敘事??
中國“雙碳”目標、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歐盟《電池法》等政策持續強化新能源汽車與儲能的長期增長預期,資本對鋰資源的“戰略屬性”認知加深,即使短期供需錯配,資金仍傾向于配置具有“成長故事”的碳酸鋰資產。
??金屬鋰:缺乏政策紅利,受全球制造業周期壓制??
金屬鋰的終端需求幾乎不受新能源政策直接拉動,反而受全球制造業PMI(7月中國PMI 49.3,仍在榮枯線下)低迷拖累。此外,2023年以來人民幣匯率波動、出口退稅政策調整,進一步削弱了中國金屬鋰出口企業的競爭力,海外訂單向海外供應商轉移,加劇國內市場壓力。
總結:分化的本質是“周期位置”與“需求韌性”的差異
碳酸鋰與金屬鋰的價格背離,本質是“大眾消費品級需求”(電動車、儲能)與“小眾高端需求”(軍工、醫藥)在不同經濟周期下的表現差異:前者受益于全球能源轉型帶來的長期增量空間,短期受旺季補庫驅動;后者受制于傳統制造業低迷,陷入“供應過剩+需求真空”的雙重困境。未來若全球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50%、儲能裝機量持續翻倍,碳酸鋰的需求韌性將進一步凸顯;而金屬鋰需等待航空航天復蘇、固態電池商業化落地等長期利好,短期價格仍將承壓。投資者需警惕兩類資產的產業鏈屬性差異,避免簡單套用“鋰價普漲”的邏輯。
本文內容僅供參閱,請仔細甄別!長江有色金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