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長江有色金屬網數據顯示,國內1#鉍均價報111,500元/噸,單日跌幅達1,500元/噸,價格已逼近部分企業成本線,跌勢折射出鉍市場在傳統需求萎縮、新興應用放量不足,產能釋放壓力下市場正深度調整。
供給端:產能釋放與進口沖擊加劇過剩壓力
國內鉍供應呈現礦山復產、進口激增雙驅動格局。湖南、江西等主產區環保限產解除后,郴州地區鉍礦開工率回升至75%,8月產量恢復至450噸/月,接近2023年水平。
同時,越南、老撾等東南亞國家鉍礦出口量同比增23%,1-7月中國鉍精礦進口量達2,800噸,同比增長19%,進一步補充國內市場。
再生鉍供應穩定,廢舊電子元件回收體系完善,再生鉍產量占比穩定在25%,緩解了原料緊張局面。
需求端:傳統領域塌方與新興賽道青黃不接
鉍消費結構呈現醫藥承壓、電子萎縮、新能源未撐的失衡局面。醫藥領域占鉍消費的35%,但國內第七批藥品集采中鉍劑中標價平均降幅達18%,藥企采購意愿驟降。
歐盟《化妝品法規》修訂案限制鉍化合物使用,導致含鉍防曬霜、口紅需求萎縮。電子行業需求疲軟,智能手機出貨量連續下滑拖累焊料需求,光伏焊帶用鉍雖同比增長25%,但全球年用量僅800噸,難以對沖傳統領域缺口。
固態電池領域雖被寄予厚望,但當前鉍基電解質用量不足0.3g/Wh,商業化量產仍需突破成本瓶頸。
市場:價格傳導失靈與庫存高企形成負反饋
鉍市陷入“跌價-拋貨-再跌價”的惡性循環。貿易商庫存周轉天數延長至45天,部分中小貿易商為回籠資金降價30%出貨,現貨貼水幅度擴大至15%。
政策:出口管制與環保升級的雙刃劍效應
2025年2月實施的鉍出口管制政策短期內未能提振價格,國內庫存仍高達1.2萬噸,相當于全球兩個月消費量。生態環境部《有色金屬行業碳排放核算指南》將鉍冶煉納入監管,但就效果而言,似乎未對產能形成實質約束。
宏觀:全球工業復蘇乏力與技術替代風險交織
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壓制工業金屬需求,世界銀行將2025年金屬價格指數預測下調3.2%。中國7月制造業PMI連續四個月低于榮枯線,電子、機械等下游行業訂單收縮,進一步削弱鉍需求。技術替代風險加劇市場擔憂,石墨烯熱電材料實驗室性能接近鉍基產品,若2026年實現商業化,可能分流高端鉍需求。
短期鉍價或下探110,000元/噸支撐位,但進一步下跌空間有限。中長期看,行業洗牌加速:具備“高純鉍制備+新能源材料研發”能力的企業將勝出。
【僅供參考,消息綜合自網絡,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