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物固態電解質憑借其高離子電導率和優異的界面兼容性,正成為全固態電池技術路線的主流選擇。
作為核心原材料的硫化鋰,其制備技術路線分化與產業化進程將直接影響著整個產業鏈的突破節奏。
技術路線分化催生多元布局
硫化鋰制備已形成固相法、液相法、氣相法三大主流路徑。固相法通過高能球磨實現原料混合,但能耗較高且產品純度受限,代表企業如廈鎢新能通過優化球磨參數將能耗降低25%;液相法采用溶液反應提升純度,天賜材料開發的低溫溶液合成工藝使批次穩定性提升至95%以上;氣相法通過化學氣相沉積獲得高均勻度產品,恩捷股份子公司的百噸級中試線已實現99.9%純度硫化鋰產出。
產業鏈協同加速成本突破
硫化鋰成本占硫化物電解質總成本的60%以上,當前主流工藝的噸成本約500萬元,制約商業化進程。贛鋒鋰業通過鋰礦資源自供和工藝優化,將硫化鋰成本降至200萬元/噸,較行業平均水平低60%。
應用場景拓展驅動需求爆發
新能源汽車領域,有傳聞寧德時代計劃2027年量產搭載硫化物固態電池的車型;消費電子領域,華為研發的柔性硫化物電解質已應用于折疊屏手機。
政策層面,工信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將硫化物電解質納入重點支持領域,為技術研發提供專項補貼。
當前硫化物路線在量產進度上仍落后氧化物路線,企業需平衡研發投入與商業化節奏。隨著寧德時代、贛鋒鋰業等頭部企業產能釋放,2026年或迎來規模化應用拐點。
【僅供參考,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