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現貨黃金在周三亞盤觸及3707美元歷史天價后跳水至3635美元,市場正經歷一場“狂歡后的理性回歸”。美聯儲25基點降息如期而至,但鮑威爾“風險管理式降息”的模糊表態,讓美元與美債收益率上演“V型反轉”,部分對沖了黃金的避險光芒。然而,這波年內40%的史詩級上漲,早已將黃金推入技術面與基本面的雙重“超強軌道”。
周四(9月18日),亞市盤面顯示,現貨黃金震蕩下調,截至北京時間14:22分最新價報3636.74美元/盎司,下跌0.61%。
宏觀迷局:降息周期下的“不確定博弈”
美聯儲雖暗示年內再降兩次,但“逐會決策”的謹慎姿態與“無需急于行動”的表態,讓市場對連續降息的預期降溫。美元指數在初跌后快速反彈至101.5,10年期美債收益率回升至3.8%,短期壓制金價。但更根本的支撐來自“去美元化”浪潮——全球央行連續28個月凈購金,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加速囤金,俄羅斯與烏克蘭沖突、中東局勢等地緣風險持續發酵,構成黃金的“硬核避險需求”。
技術密碼:3700美元的“旗形整理”與4000美元的終極目標
日線圖上,黃金在3707美元形成“歷史天價”后回落,但3645美元的前期阻力位已轉化為關鍵支撐。連續陽線突破后的“看漲旗形”結構暗示,短期回調是健康整理,除非跌破3550美元,否則上行趨勢不變。德意志銀行將2026年目標價從3700美元上調至4000美元,分析師吉姆·懷可夫更直言“4000美元只是時間問題”。技術指標RSI雖處超買區,但歷史經驗顯示,強勢行情中超買往往是“加速信號”而非“見頂信號”。
基本面深水區:從“貨幣屬性”到“戰略資產”的蛻變
今年黃金的暴漲,早已超越傳統“抗通脹”邏輯。全球央行“去美元化”戰略下,黃金的“非主權信用”屬性被重新定價。美聯儲經濟預測顯示,2025年核心PCE通脹仍高達3.1%,遠超2%目標,而實際利率(名義利率減通脹)已深陷負區間,這種“負利率環境”歷史上多次與黃金大牛市重疊。更值得關注的是,歐洲能源危機與全球貿易摩擦,正推動各國將黃金作為“戰略儲備”而非“交易品種”。
風險與機遇:短期波動與長期趨勢的辯證
短期看,市場聚焦周四美國初請失業金人數、費城聯儲制造業指數等數據,以及英國央行、日本央行的政策動向。若數據超預期疲軟,可能引發二次降息預期升溫,推高金價;若數據強勁,則可能引發“賣事實”行情。但中長期而言,黃金的“星辰大海”是4000美元——這需要地緣沖突持續、央行購金不止、美聯儲實際利率維持負值等條件共振。
站在3635美元的十字路口,黃金既面臨短期獲利了結的壓力,也承載著“去美元化”時代的歷史使命。對于投資者而言,這既是一場“趨勢的盛宴”,也是一次“波動的修行”。記住:在黃金的世界里,回調不是終點,而是下一輪狂飆的起點。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決策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