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于8月27日正式發布《關于維護磷酸鐵鋰材料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倡議(征求意見稿)》,湖南裕能、德方納米、當升材料等9家頭部企業聯合簽署,旨在應對行業產能過剩、價格惡性競爭及供應鏈波動等挑戰。
近年來,我國磷酸鐵鋰產能占全球比重超95%,但結構性矛盾突出。2025年上半年數據顯示,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不足65%,部分企業因價格戰陷入虧損,而高端產品仍面臨供應缺口。碳酸鋰價格劇烈波動疊加儲能需求增速放緩,導致企業普遍承壓,行業亟需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
長江有色金屬網,2025年8月28日長江綜合,動力型磷酸鐵鋰報價區間:34600-37400元/噸,均價36000元/噸;儲能型磷酸鐵鋰報價區間31900-34500元/噸,均價33200元/噸。
供應鏈協同與成本管控新機制
針對鋰、磷等原材料價格波動,倡議提出上下游企業通過長期協議、期貨價格參考等方式構建穩定供應鏈。
技術創新驅動產業升級
在低端產能過剩背景下,行業加速向高能量密度、高循環壽命產品轉型。頭部企業研發投入占比提升至5%-8%,重點突破高壓實磷酸鐵鋰材料及鈉離子電池正極技術。
市場出清與集中度提升趨勢
盡管行業產能過剩,但優質產能仍供不應求。2025年上半年,前十大企業市占率提升至82%,部分中小廠商因成本高企被迫停產。隨著產能自律機制落地,未來兩年行業集中度或提升,具備技術儲備和資源協同能力的企業將主導市場。
政策協同與長效機制構建
工信部《鋰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24年本)》為行業準入提供政策依據,而此次倡議進一步細化能耗、環保等標準。同時,探索“產能置換”機制,鼓勵企業通過技術改造而非新建產線提升產能,從源頭遏制低效擴張。
綜合來看,磷酸鐵鋰行業正經歷從“野蠻生長”到“精細運營”的關鍵轉折。通過產能自律、技術創新與供應鏈協同,行業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逐步實現供需再平衡。長期來看,具備成本控制能力與技術迭代優勢的企業,將在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中占據核心地位。
【僅供參考,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