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30日這一天,美國特朗普政府公布的銅關稅政策以"精準打擊"與"定向保護"并行的結構性設計,引發全球銅業劇烈震蕩,猶如一顆深海炸彈,炸響整個金屬市場,全球銅價高位重挫,倫銅直接回吐近期的累積漲幅,降至兩個月低點,美銅滑水至22%跌幅,滬期銅則相對穩健,考驗7.8萬的支撐穩固性。
根據白宮發布的細則,該政策對半成品銅制品征收50%高關稅,卻豁免銅精礦等原材料進口;同時依據《國防生產法》要求2025年起國產高品質廢銅25%留作內銷,并計劃從2027年對銅原料實施類似比例限制。這種"原料開放、成品設限"的差異化策略,旨在通過保障低成本原料供應推動美國精煉產能擴張,但實際效果卻呈現"保護上游、擠壓下游"的矛盾局面。
政策設計:保護冶煉產能的"雙軌制"
美國商務部明確,關稅僅針對進口商品的銅含量部分,非銅組件按原有互惠關稅稅率征收,且3月26日汽車進口關稅已涵蓋的銅產品可豁免新稅。這一設計直接導致下游加工企業成本激增——以銅材為主要原料的汽車零部件、電子制造商需為半成品支付更高關稅,而冶煉廠卻能以更低成本獲取原料。白宮事實清單直言,政策目標是通過"原料優先供給國內精煉環節",實現"2027年美國精煉銅自給率提升30%"。
市場反應:產業鏈自然分工遭扭曲
智利國家銅業公司(Codelco)總裁馬克西莫·帕切科率先表態支持,稱"陰極銅豁免對智利和公司都是利好消息";美國銅發展協會(CDA)也認為政策框架"與其建議高度吻合"。但加拿大礦業協會尖銳指出,該政策將使出口高附加值銅制品至美的企業遭受重創,"加拿大銅管、銅線出口商利潤空間被壓縮超40%"。StoneX分析則預警,盡管原料持續流入可能使美國銅價向國際價格回歸,但前期囤積的庫存消化需12-18個月,短期內"精煉環節暴利與加工環節虧損并存"的畸形格局難以改變。
未來風險:2026年政策評估或成關鍵節點
值得注意的是,商務部長被要求在90天內將關稅擴展至更多銅衍生產品,且2026年將啟動政策全面評估。市場普遍擔憂,若美國精煉產能擴張不及預期,2026年后政策可能進一步升級為"全品類銅產品關稅",徹底割裂全球銅產業鏈。歐洲銅業協會已警告,這種"人為制造的產業鏈割裂"將推高全球新能源轉型成本,"每輛電動車銅成本或增加200美元"。
中國產業鏈:短期受益與長期挑戰并存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銅精礦進口國和銅制品出口國,政策影響呈現"結構性分化"。一方面,中國對美銅精礦出口可能因美國原料需求增加而受益;另一方面,中國出口的銅材、銅制品將面臨更高關稅壁壘。業內人士指出,中國需加速布局海外精煉產能,"通過在東南亞、非洲建設精煉基地,規避美國關稅壁壘的同時保障資源安全"。
隨著2026年政策評估節點臨近,全球銅業正站在十字路口。這場以"國家安全"為名的關稅博弈,究竟是推動美國制造業復興的"良藥",還是扭曲全球資源配置的"毒丸",答案或將重塑未來十年大宗商品貿易格局。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