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豪華車企保時捷近日宣布擱置自研高性能電動車電池的計劃,這一決策折射出車企在電動化轉型中的戰略搖擺。據IT之家援引insideevs報道,保時捷首席執行官奧利弗?布魯默坦言,自建電池工廠缺乏經濟可行性,尤其在電動車市場增速放緩、中美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巨額投資與規模化生產的矛盾日益凸顯。
保時捷原計劃通過子公司Cellforce在德國南部建立年產能1吉瓦時的電池工廠,目標為旗下Taycan車型提供專屬電芯,后續更規劃擴建第二座工廠。然而,隨著項目終止,Cellforce團隊將大幅裁員約200人,剩余研發資源將被整合至大眾集團旗下電池子公司PowerCo,原有技術成果或轉向支持混動車型。
高端車企在核心技術布局上的審慎態度。
行業數據顯示,當前動力電池行業呈現“強者恒強”格局,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頭部企業占據全球超70%市場份額,新入局者面臨研發成本高企、供應鏈管理復雜等壁壘。保時捷母公司大眾集團雖已投入數百億歐元布局電池產業鏈,但仍選擇通過PowerCo集中資源攻克標準化電芯技術,而非分散精力開發小眾高性能產品。
保時捷的困境具有行業警示意義。
一方面,電動車滲透率突破40%后,消費者對續航里程的焦慮逐漸弱化,車企技術競爭焦點轉向智能化與成本控制;另一方面,電池原材料價格劇烈波動導致自研電池的性價比優勢被稀釋。
保時捷并未完全放棄電池技術路線。
Cellforce團隊仍將專注于硅基負極等前沿材料研發,其成果或為大眾集團固態電池計劃提供技術儲備。此外,保時捷911混動版將搭載V4Smart公司的高性能電芯,后者由保時捷收購后專注于小批量定制化電池開發,這種“輕資產”模式或成為車企平衡技術自主與成本控制的折中方案。
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的深層矛盾在于:技術研發需要長期投入,而市場窗口期稍縱即逝。未來,車企在電池領域的博弈將呈現兩大趨勢:一是加強與電池巨頭的戰略合作,二是聚焦差異化技術路線以構筑護城河。保時捷的“止損”之舉,或許能為行業提供重新審視技術投入邊界的契機。
【僅供參考,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