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動化技術競賽再迎關鍵突破。8月20日,日產汽車宣布與美國干法電極技術領軍企業LiCAP Technologies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聚焦全固態電池(ASSB)陰極干電極生產工藝開發,旨在通過無溶劑化技術革新,推動高性能固態電池的規模化量產與商業化落地。
技術突破:干電極工藝重塑電池制造邏輯
此次合作的核心在于LiCAP獨有的“Activated Dry Electrode®(ADE)”干法電極技術。與傳統濕法工藝需使用有毒溶劑、經歷干燥與回收環節不同,ADE技術通過卷對卷生產線直接制造自支撐正極薄膜,已實現連續500米以上的穩定生產。這一工藝不僅將制造成本降低超30%,更大幅削減環境負擔,同時提升電池能量密度與循環性能,為全固態電池的量產難題提供了關鍵解法。
日產方面透露,其全固態電池試點線已于2025年1月投入運營,目標在2028財年推出搭載自研固態電池的量產電動車。通過引入LiCAP的干電極技術,日產有望在保障電池高安全性與長壽命的同時,加速固態電池從實驗室到量產車的跨越。
LiCAP: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技術黑馬
成立于2017年的LiCAP,總部位于美國加州,是全球少數掌握無溶劑干法電極核心專利的企業之一。其300MWh級中試產線已于近期建成并啟動樣品交付,技術成熟度獲美國能源部創新基金與加州清潔能源戰略重點扶持。值得關注的是,LiCAP的客戶名單正快速擴展:除日產外,韓國電池巨頭SK On今年4月已與其簽署戰略合作意向書,計劃將ADE技術電極應用于下一代電池評估;而SK On同時與美國3D打印技術企業Sakuu達成協議,探索后者“Kavian”干電極工藝的量產可行性——行業技術路徑多元化趨勢顯著。
行業啟示:干電極技術成固態電池量產關鍵拼圖
當前,全球車企與電池廠商正密集布局固態電池賽道,但高昂制造成本與復雜工藝始終是規模化瓶頸。干電極技術憑借成本、環保與性能的綜合優勢,被視為突破這一瓶頸的核心抓手。Sakuu近期宣布其Kavian平臺已開始向客戶交付干電極材料,內部測試顯示其性能已比肩甚至超越傳統濕法工藝,進一步驗證了干法技術的商業化潛力。
業內分析指出:
日產與LiCAP的合作不僅標志著固態電池量產進程的加速,更預示著電池制造將進入“無溶劑化”新紀元。隨著技術迭代與產業鏈協同深化,干電極工藝有望在2030年前成為主流電池企業的標配,推動電動汽車真正實現“高性能+低成本”的雙重突破。
(免責聲明??:本文信息綜合日產公告、LiCAP官方資料及行業公開報道整理,數據經交叉驗證,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決策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