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固態電池行業在政策扶持、技術突破與下游需求爆發三重驅動下,正式邁入產業化關鍵階段。作為產業鏈上游核心環節,固態電池設備企業正成為本輪技術革命的"賣水人",率先享受行業紅利。工信部數據顯示,2025年1-7月國內固態電池設備市場規模達82億元,同比增長135%,預計全年將突破150億元,這一增速遠超同期動力電池設備行業平均水平。
當前固態電池技術路線逐步收斂,硫化物電解質因高離子電導率(達10^-3 S/cm)和寬電化學窗口(1-5V)成為主流方向,但其對生產環境要求嚴苛(需在惰性氣體中操作)。這一特性直接推動設備環節升級,干法電極制備設備替代傳統濕法工藝,解決硫化物與溶劑反應問題,國內先導智能、海目星已布局相關產線;超薄固態電解質層沉積設備要求沉積厚度控制在10微米以下,精度達納米級,德國曼茲(Manz)與國內捷佳偉創展開競爭;高溫高壓成型設備需在200℃、1GPa壓力下實現電極-電解質界面融合,日本TDK與國內科恒股份推進國產化。
固態電池的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可達500Wh/kg)特性,正推動其應用場景從新能源汽車向儲能、低空經濟等領域延伸。蔚來ET7固態電池版已實現150kWh電池包量產,對應設備需求集中在高速疊片機和激光焊接機;華為數字能源推出固態電池儲能系統,要求設備具備長時循環壽命(>8000次),推動老化測試設備需求增長;億航智能eVTOL航空器搭載固態電池完成首飛,對應輕量化電池封裝設備成為新增長點。
2025年固態電池設備市場呈現"三足鼎立"態勢:德國萊茵(TÜV Rheinland)占據高端檢測設備60%市場份額;先導智能獲寧德時代固態電池產線訂單,2025年相關合同額達28億元;深圳珈鈉能源推出鈉離子固態電池專用設備,切入兩輪車市場。值得注意的是,設備環節毛利率高于電池制造環節,2025年一季度先導智能固態電池設備業務毛利率達42%,較傳統鋰電設備高出8個百分點。
盡管前景廣闊,固態電池設備行業仍面臨兩大瓶頸:不同技術路線(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對應設備差異大,導致產線切換成本高;目前固態電池單體良率僅75%,較液態電池低15個百分點,需通過AI視覺檢測設備優化。不過,隨著2025年工信部《固態電池行業規范條件》出臺,設備標準化進程有望加速,該文件明確要求2026年起新建產線需兼容至少兩種技術路線,推動設備商向模塊化、柔性化升級。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
【免責聲明】:凡注明文章來源為“長江有色金屬網”的文章,均為長江有色金屬網原創,版權歸本網站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站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長江有色金屬網)”的文章,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其公司所有。本站已盡可能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標注,若有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本網站所發布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