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8月我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達698萬噸,同比增長3.8%;1-8月累計產量5432萬噸,同比增長3.1%。其中,電解鋁產量380萬噸,同比減少0.5%,成為唯一負增長的品種。這一數據背后,折射出行業產能結構調整、市場需求分化及政策調控的多重影響。
一、總量增長背后的結構性分化
十種有色金屬整體增長主要得益于銅、鉛、鋅等品種的拉動。2025年上半年,新疆、山東、內蒙古三地以481.05萬噸、460.75萬噸、459.35萬噸的產量占據前三,西北地區占全國產量的27.98%,華東地區緊隨其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指出,這種區域集中度提升與“北鋁南移”“西礦東煉”的產業轉移戰略密切相關——山東電解鋁產能向云南轉移、青海產能置換完成,推動鋁產業鏈向清潔能源富集區聚集。
二、電解鋁產量微降的深層原因
電解鋁的0.5%同比下降引發市場關注。分析顯示,8月山東地區兩家大型鋁棒廠因電解鋁產能轉移導致鋁水供應不足,甘肅、貴州等地因技改、訂單不足減產,直接拉低全國產量。同時,氧化鋁供應呈現“北方過剩、南方緊缺”的格局:北方新增產能釋放使日產增加0.29萬噸,而南方因電解鋁擴產及氧化鋁新產能延遲投產,現貨供應持續緊張。據測算,8月氧化鋁供應過剩25.52萬噸,但區域性短缺導致局部市場價格波動。
三、新興產業需求與政策調控共振
新能源汽車、光伏領域對銅、鋁的需求持續攀升。2025年上半年,精煉銅產量736.3萬噸(同比增長9.5%),電解鋁產量2237.9萬噸(增長3.3%),主要得益于動力電池、光伏邊框的用料增長。與此同時,政策端持續收緊供給端:2024年實施的《稀土管理條例》將進口礦納入總量調控,2025年8月工信部進一步規范產能置換,預計全年不合規產能出清規模超30%。這種“需求擴張+供給收縮”的態勢,推動銅、鋁等品種價格中樞上移。
四、宏觀經濟與行業韌性
盡管美國制造業PMI跌至48%、歐洲經濟復蘇乏力,但亞洲制造業PMI維持在50.5%的擴張區間,成為全球有色金屬需求的重要支撐。國內方面,8月制造業PMI回升至49.4,生產指數50.8顯示工業生產韌性仍在。有色金屬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全產業鏈布局提升效益——紫金礦業上半年礦產銅產量增長9%,黃金產量增長16%,毛利率提升至38.6%;盛屯礦業能源金屬業務營收91.87億元,毛利率27.17%,凸顯行業向高附加值領域轉型的趨勢。
五、未來挑戰與機遇
展望后市,電解鋁產能置換將持續至2025年底,廣西、云南等地復產產能釋放可能緩解局部短缺。但需警惕海外礦山復產進度、回收技術突破對供給格局的沖擊。同時,美聯儲降息預期升溫、全球貿易增速放緩至1.8%等宏觀因素,可能加劇價格波動。行業龍頭企業如中國鋁業、江西銅業等,正通過海外礦產布局、高純金屬研發構建長期競爭力,以應對“雙碳”目標下的綠色轉型需求。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