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產業鏈重構與資源競爭加劇的多重挑戰下,印度尼西亞鎳加工產業逆勢實現規模化擴張,全球市場主導地位持續鞏固。據印尼鎳礦協會(APNI)披露的核心數據顯示,該國鎳產量預計在2025年占據全球總產量的67%,到2027-2028年這一比例將進一步攀升至75%,有望形成對全球鎳市場的絕對主導。
印尼鎳礦協會(APNI)秘書長倫基明確指出,各地大規模推進鎳加工設施建設是產能飆升的核心驅動力。當前印尼正同步推進173個鎳加工項目,涵蓋火法與濕法兩大主流冶金技術路線。其中采用火法冶金技術(RKEF)的設施達134座,采用濕法冶金技術(HPAL)的設施為39座,形成了多元化的技術布局體系。
從項目落地進度來看,印尼鎳加工產業已進入規模化投產階段。截至目前,134座RKEF設施中有65座實現商業化運營,39座HPAL設施中已有12座投入實際生產,其余項目均處于建設攻堅或審批流程收尾階段,未來兩年將陸續釋放產能。值得關注的是,RKEF工藝適用于處理高鎳高鎂低鐵礦石,主打鎳鐵合金產品;而HPAL工藝則更適配低品位鎳礦,可生產MHP等電池級中間品,兩種技術路線分別對應不銹鋼和新能源電池兩大核心應用領域。
產業擴張背后,是印尼政府下游化戰略與國際資本合作的雙重支撐。印尼通過禁止原礦出口、動態調整特許權使用費等政策導向,倒逼產業向深加工升級,2025年生效的鎳產品新專利法規更強化了全產業鏈資源管理能力。與此同時,中企深度參與成為產能建設的重要力量,青山、德龍等企業主導了鎳鐵產能布局,華友、力勤等則在HPAL領域領跑,目前中企已控制印尼絕大多數鎳產能,6大鎳產業園區均由中資運營。
這一擴張態勢已對全球鎳市場格局產生深遠影響。數據顯示,印尼2023-2024年已占據全球約65%的鎳市場份額,2024年鎳金屬總產能達322萬噸,其中鎳鐵產能236萬噸、MHP產能44萬噸。隨著新產能持續釋放,印尼不僅將鞏固全球第一大鎳鐵、MHP生產國地位,更有望通過與寧德時代等企業合作,實現從鎳資源開采到動力電池制造的全產業鏈覆蓋。市場分析認為,印尼鎳產能的集中釋放將重塑全球鎳價形成機制,而RKAB配額政策將成為影響未來供給的關鍵變量。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