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金九旺季,國內銅消費表現平平,但內外銅價卻逆勢暴漲——9月29日倫銅夜盤漲超2%至10429美元/噸,同比漲幅顯著。晚間滬銅期貨主力合約同步跟漲,觸及最高83820元/噸,創2024年6月以來新高。今日(9月30日)滬銅早盤延續夜盤漲勢,盤面維持偏強運行態勢,截至午盤收盤11:30主力月2511合約最新價報83240元/噸,漲1170元,漲幅1.43%。這一反常現象背后,是“供應端硬缺口”與“市場預期共振”的雙重驅動,而非傳統消費旺季的直接拉動。
長江有色金屬網數據顯示,長江現貨1#電解銅報價83120-83160元/噸,均價報83140元/噸,單日大漲760元/噸,現貨升水較昨日下跌10元/噸至120元/噸。
一、供應端“黑天鵝”事件點燃漲價導火索
全球第二大銅礦印尼Grasberg突發泥漿潰涌事故,導致主要采礦作業自9月8日起暫停。根據自由港麥克莫蘭公司披露,事故將直接減少2025年全球銅供應5.55萬噸缺口,且2026年產量目標從77萬噸下修至50萬噸,影響量高達27萬噸。這一事件與美元疲軟形成共振,推動倫銅突破10259美元關口,創近期新高。ICSG數據顯示,7月全球礦山產量雖同比上升7.2%,但Grasberg事故使“增量”變“減量”,供應趨緊格局進一步鞏固。
二、成本端“陰跌”驗證供應緊張現實
銅精礦加工費TC自2023年以來持續走低,9月26日進口銅精礦指數報-40.36美元/干噸,較去年同期下滑46.83美元/干噸,創歷史新低。這一數據直觀反映:全球銅礦供應緊張已傳導至加工環節,冶煉廠面臨“買礦難、加工虧”的困境。高盛等機構因此下調2025年全球銅供應預期,并預測長單加工費將繼續下探,進一步強化市場對供應短缺的擔憂。
三、需求端“弱而不衰”提供底部支撐
盡管金九消費表現平平——下游企業因雙節假期計劃放假4-6天,停產時間較往年偏長,但需求端“弱而不衰”的特征為銅價提供了底部支撐。一方面,全球能源轉型背景下,新能源汽車、光伏等領域對銅的“結構性需求”持續增長;另一方面,銅價深跌后激發下游逢低補庫意愿,形成“買漲不買跌”的跟漲效應。這種“需求韌性”與供應短缺形成對沖,使銅價在消費平淡期仍能維持強勢。
四、市場預期“自我實現”放大波動
美股銅礦板塊盤前集體走強、加拿大礦業股攀升等市場信號,進一步放大了銅價的上漲預期。資金在“供應短缺”敘事下加速流入,推動銅價脫離基本面獨立上行。這種“預期自我實現”的效應,使銅價在消費端未現強刺激的情況下,仍能實現大幅上漲。
【結語】
2025年金九銅市的“供緊需弱”矛盾,本質上是全球銅礦供應脆弱性、成本壓力與市場預期共振的結果。盡管消費端表現平平,但供應端的硬缺口、成本端的持續承壓以及市場預期的自我強化,共同支撐了銅價的暴漲。對于投資者而言,把握“供應邏輯”與“市場預期”的雙重驅動,將是未來銅市投資的關鍵。而對企業來說,如何在“高成本、低消費”的復雜環境中優化庫存管理、提升運營效率,將成為應對價格波動的核心能力。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決策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