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長江有色金屬網數據顯示,電池級四氧化三鈷報價區間飆升至277,500-287,000元/噸,均價達282,250元/噸,單日漲幅高達17,500元/噸,漲幅背后,是剛果(金)資源出口禁令的持續發酵、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旺季備貨的瘋狂沖刺,以及全球供應鏈重構背景下多方勢力的博弈。
供給端:資源出口限制加劇供應緊張
自2025年初剛果(金)實施鈷出口禁令以來,全球鈷中間品供應缺口持續擴大。國內港口庫存降至歷史低位,部分冶煉企業因原料短缺被迫減產。印尼鎳鈷中間品產能釋放進度低于預期,疊加頭部企業通過長協鎖定大部分原料供應,中小廠商陷入高價競拍現貨的困境,加工費逼近成本線。
需求端:新能源與消費電子雙輪驅動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進入傳統備貨旺季,頭部電池企業排產計劃提升,高鎳三元前驅體對高電壓四氧化三鈷需求顯著增加。消費電子領域需求韌性顯現,智能手機出貨量回升與5G技術普及推動鈷酸鋰正極材料需求保持高位。
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等新興領域需求爆發,為鈷基材料開辟增量市場空間。
政策端:資源管控重塑全球供應鏈
剛果(金)政府計劃通過配額制度強化對鈷供應鏈的控制權,擬成立國有鈷業公司主導資源開發。歐盟碳關稅政策推動企業加速海外產能布局,具備新興基地布局能力的企業獲得先發優勢。
政策不確定性導致企業提前簽訂長協鎖定資源,原料采購協議價較前期顯著上漲。
現貨市場因供應偏緊維持堅挺,但期貨持倉量波動引發資金撤離擔憂。國際大宗商品市場流動性改善為價格提供支撐,但固態電池技術路線商業化進程若超預期,可能削弱遠期鈷需求增長預期。
磷酸鐵鋰電池在儲能領域的滲透率提升,導致鈷酸鋰在該領域份額下跌,行業競爭從“量增”轉向“利穩”。
美聯儲貨幣政策調整對大宗商品價格形成支撐,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提升帶動鈷需求增長。但技術路線迭代風險加劇市場波動,企業需平衡短期利潤與長期技術投入。
當前價格波動本質上是資源端政策擾動與需求端旺季備貨共振的結果。
四季度需警惕兩大風險:一是新產能釋放及技術替代可能引發需求預期修正;二是印尼中間品產能若集中釋放,將緩解供應緊張局面。
【僅供參考,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