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價近日以每噸10620美元逼近歷史高位,全球最大銅生產國中國正掀起新一輪“出口潮”——多家頭部冶煉廠計劃未來數周向LME保稅庫及亞洲倉儲點發運2.5萬噸至5萬噸現貨銅,以捕捉海外高價套利窗口。這場由全球礦山供應緊張與美國貨幣寬松政策共同催生的金屬盛宴,正重塑中國冶煉企業的利潤版圖。
“國內冷、海外熱”的套利邏輯
據知情人士透露,江西銅業、云南銅業等大型冶煉廠已啟動出口預案。這波操作背后是鮮明的價差邏輯:LME現貨銅對期貨升水持續擴大至每噸200美元以上,反映海外現貨供應趨緊;而上海洋山銅溢價卻較9月底暴跌超20%,折射國內需求疲軟——電線電纜企業因銅價飆升被迫壓縮采購,部分中小企業甚至暫停接單。
“這和今年夏季的行情如出一轍。”某期貨公司分析師指出,當時LME銅價同樣高位運行,冶煉廠通過“國內生產、海外交割”的套利模式,將出口占比從常規的5%提升至15%。如今,隨著美國降息周期開啟與全球綠能轉型需求激增,銅礦供應缺口進一步擴大,中國冶煉企業正將出口策略常態化。
“銅鋅雙飛”背后的產業密碼
值得關注的是,此輪出口潮已從銅擴展至鋅等品種。金川集團等企業近期開始增加鋅錠出口,形成“銅鋅雙飛”的布局。業內人士解釋,這既源于LME鋅價同步上漲帶來的套利空間,也反映中國冶煉產能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戰略地位——作為占據全球60%精煉銅產能的國家,中國正通過靈活調節進出口節奏,對國際金屬市場形成“平衡器”效應。
風險與機遇并存
然而,這波出口潮也暗藏風險。國內分析師提醒,若海外銅價出現回調,大量出口可能導致國內庫存積壓;而電線電纜企業承壓的現狀,也折射出制造業成本傳導鏈條的脆弱性。但站在企業視角,冶煉廠代表直言:“在海外需求旺盛、國內消費疲軟的窗口期,出口是必然選擇。我們更關注如何通過期貨工具對沖價格波動風險。”
未來展望
據花旗銀行預測,2025年全球銅供應缺口將擴大至30萬噸,LME銅價有望突破12000美元大關。在此背景下,中國冶煉企業的“出海潮”或將持續。正如某行業專家所言:“這不僅是簡單的套利行為,更是中國在全球金屬定價體系中話語權提升的縮影。”當國際資本在倫敦市場為銅價瘋狂時,中國冶煉廠正用萬噸級銅錠書寫著自己的“價格敘事”——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博弈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對市場進行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