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時間10月10日,前總統特朗普通過社交媒體投下重磅政策炸彈:宣布若執政將于2025年11月起對所有中國商品加征100%關稅,并同步實施針對操作系統、AI算法、云計算及半導體設計軟件的全面出口管制。消息瞬間引爆市場,美股應聲下跌,費城半導體指數暴跌超5%,恐慌指數VIX飆升至年內峰值。
市場陷入“盲飛危機”
此次政策威脅的特殊性在于其“雙核沖擊”:一方面,全面關稅將直接推高消費成本、擠壓企業利潤;另一方面,數字生態核心工具的斷供可能迫使全球科技鏈強行脫鉤。疊加美國政府停擺進入第10天,CPI、非農等關鍵經濟數據延遲發布,美聯儲陷入前所未有的“決策盲區”。有機構警告,若數據黑洞持續,12月議息會議可能被迫轉向保守策略,進一步加劇流動性緊張。
大宗商品:避險情緒與供需重構并行
短期來看,市場恐慌推升黃金、白銀等傳統避險資產需求,而工業金屬(如銅、鋁)則因需求預期惡化承壓。長期而言,若貿易壁壘與科技封鎖落地,全球供應鏈重構將深刻改變大宗商品供需格局。中國在稀土、關鍵礦物等領域的主導地位可能成為反制籌碼,引發資源民族主義升溫。此外,美國科技企業短期損失或超千億美元,其產業鏈上游的金屬、能源需求亦將面臨重估。
全球供應鏈脆弱性
這場政治驅動的市場地震,再次揭示全球化時代的悖論:效率與安全難以兼得。從芯片到軟件,從關稅到數據,地緣政治正成為比市場規律更強勢的定價變量。投資者需警惕“鏈式反應”:單一政策可能通過供應鏈節點放大為系統性風險,而宏觀數據的缺失則使預判與對沖愈發困難。
??結語??:特朗普的“核彈級”提案雖尚未實施,但其釋放的信號已足以重構市場預期。在局勢極化與經濟不確定性交織的背景下,大宗商品市場或將進入避險與波動共存的“新常態”。
(注:本文為原創分析,核心觀點基于公開信息及市場推導,以上觀點僅供參考,不做為入市依據 )長江有色金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