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中國商務部連發兩份公告,正式對含有中國成分的部分境外稀土相關物項及稀土技術實施出口管制。這一被外界稱為"稀土出口緊箍咒"的新政,既非突如其來的"斷供",也非全面封鎖,而是精準切割——既守住國家安全底線,又為全球產業鏈留出"安全通道"。
"中國成分"成關鍵靶點:精準打擊"轉移支付"漏洞
此次管制的核心邏輯,是堵住"中國稀土繞道軍事領域"的灰色通道。商務部發言人直言,部分境外組織正將中國原產稀土或含中國成分的物項,經加工后間接輸入軍事等敏感領域,構成"二次傷害"。新政特別鎖定兩類物項:一是含有中國成分的境外稀土產品,二是稀土相關技術。前者直指"中國成分-境外加工-軍事應用"的產業鏈,后者則劍指近年來頻發的"技術竊取"案件——部分境外機構通過非正規渠道獲取中國稀土技術,用于軍事裝備生產。這種"雙管齊下"的管制設計,既堵住了物項轉移漏洞,又切斷了技術擴散路徑。
"有限管制+人道豁免":平衡安全與全鏈穩定
不同于全面禁運,此次新政強調"有限范圍"與"靈活許可"。具體而言,管制物項范圍被嚴格限定在"可能用于軍事等敏感領域"的品類,而非全產業鏈產品;同時,對于符合規定的出口申請,政府將提供"許可便利",并明確豁免緊急醫療、公共衛生、自然災害等"人道主義用途"的許可要求。更值得關注的是政策設置了"過渡期",允許企業履行既有合同、完成合規調整。這種"剛柔并濟"的設計,既體現中國履行防擴散國際義務的嚴肅性,又彰顯維護全球稀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誠意——正如商務部所言,管制目的是"更好履行國際義務,同時保障全球產業鏈安全"。
全球稀土格局重構:安全與效率的新平衡術
作為占據全球稀土產量60%、精煉產能90%的"稀土霸主",中國此次管制無疑將重塑全球稀土供需版圖。短期來看,部分依賴中國稀土的制造業(如新能源汽車、風力發電)可能面臨成本上升壓力,但長期而言,這反而可能推動全球稀土產業鏈的"安全化重構"——各國將更重視本土稀土資源開發、回收利用技術研發,以及供應鏈多元化布局。而對于中國自身,此次管制既是"安全護城河",也是"產業升級催化劑"——通過技術出口管制倒逼國內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同時通過規范出口秩序提升中國在全球稀土定價中的話語權。
站在行業視角,此次稀土管制新政的本質,是中國在"安全與發展""開放與管控"間的精準平衡。它既不是"閉關鎖國"的前奏,也非"貿易戰"的武器,而是用規則之手為全球稀土貿易劃定"安全紅線"。當"中國成分"成為出口管制的關鍵詞,當"人道豁免"成為政策底色,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大國的安全擔當,更是一個負責任大國對全球產業鏈穩定的不懈守護。這場稀土出口管制的"平衡術",或許正是全球化時代下,大國如何用規則維護共同安全的最佳注腳。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對市場進行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