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至10日這兩個交易日,滬銅經歷“大起大落”,一度沖高至16個月最高位88090元/噸,周內累計漲超4%后,周五晚間卻低開震蕩,幾乎回吐兩個交易日累積的全部漲幅,價格重心跌至83030元/噸。這場劇烈波動背后,是美元走軟、特朗普關稅威脅、庫存激增與需求疲軟的多重博弈。本文拆解銅價暴跌真相,預測下周走勢。
【暴跌真相:貿易戰升級+庫存“壓頂”】
特朗普周五放狠話“考慮大幅提高中國輸美產品關稅”,瞬間點燃市場避險情緒——美股暴跌、美元指數跳水,銅作為“全球經濟晴雨表”首當其沖。更關鍵的是,上期所銅庫存周度暴增15.4%,直接打破此前因智利銅礦事故引發的供應短缺預期。精銅桿企業更現“需求寒冬”:電線電纜廠訂單同比銳減30%,國慶備貨潮爽約,企業被迫延長檢修期以減少損失,原料采購意愿降至冰點。
【資金壓力:銅企的“生死時速”】
高銅價正成為精銅桿企業的“不可承受之重”。據測算,當前每噸產品原料成本激增超2萬元,資金周轉速度較去年減半。更嚴峻的是,下游客戶付款周期延長,銀行因庫存高企收緊信貸,部分企業因套期保值操作失誤甚至面臨巨額虧損。這種“資金鏈緊繃—減產—需求萎縮”的惡性循環,成為壓制銅價的核心枷鎖。
【宏觀變量:美聯儲降息與通脹數據】
美聯儲10月降息概率高達97.8%,但市場更關注的是通脹數據的“風向標”意義——原定10月15日公布的美國9月CPI報告因政府停擺險些延遲,最終雖如期發布,但1年期通脹預期仍高達4.6%,顯示抗通脹道路曲折。若后續經濟數據繼續顯示“滯脹”風險,銅價可能面臨進一步下行壓力。
【下周展望:8.3萬關口成“生死線”】
技術面上,滬銅已跌至8.3萬關鍵支撐位,下方需關注8.2萬附近的前期低點。基本面上,需警惕三大風險:其一,中美貿易談判進展——若特朗普堅持關稅威脅,銅價可能再遭“黑天鵝”;其二,庫存變化——若上期所庫存繼續增長,供應過剩壓力將加劇;其三,需求端——電線電纜行業若持續低迷,銅價難以形成有效反彈。
【長期邏輯:供需格局的“兩面性”】
盡管短期承壓,銅的長期前景仍被看好。高盛報告指出,2026/2027年銅價或維持1萬-1.1萬美元高位,因全球電氣化進程與銅礦供應剛性矛盾。贊比亞今年銅產量有望創新高、美國銅庫存增量明顯可能回重新平衡市場;另外與數據中心相關需求可能被高估、中國買家高價區采購意愿下降等需求端隱憂相平衡。
總結,銅價節后的“過山車”行情,本質是宏觀經濟波動、貿易政策不確定性、供需微觀失衡的共振結果。對于投資者而言,短期需緊盯貿易戰動態與庫存數據,中期則需把握全球能源轉型帶來的結構性機會。在這場“危與機”的博弈中,誰能更精準地捕捉信號,誰就能在銅價的波動中占據先機。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決策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