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中國商務部與海關總署聯合發布重磅出口管制公告,對鋰電池、正極材料、石墨負極材料及相關設備技術實施精準管控。這一被業內稱為"新能源供應鏈安全閥"的新政,既非全面封鎖,亦非簡單設限,而是通過"高技術門檻+全鏈條追溯"的組合拳,在維護國家安全與保障全球產業鏈穩定間尋找平衡點。
"高能"鋰電池成管控核心:300Wh/kg能量密度成硬杠杠
此次管制清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重量能量密度≥300Wh/kg"鋰電池的管制。這類高能電池是新能源汽車長續航、航空航天等尖端領域的"心臟",其制造設備如卷繞機、疊片機、注液機等也被納入管控。這意味著,未來出口這類電池及設備需向商務部申請許可,且報關時必須標注"兩用物項"編碼。此舉直指技術擴散風險——防止中國領先的高能電池技術被用于軍事等敏感領域,同時避免低端產能無序出口沖擊全球市場。
石墨負極"全鏈條管控":從原料到工藝的精密設防
在石墨負極領域,管制更是延伸至"全產業鏈"。從人造石墨負極材料、混合負極材料,到生產設備如5m³以上造粒釜、連續石墨化爐,再到造粒工藝、連續石墨化技術、液相包覆技術等核心技術,均被納入管制范圍。這種"從原料到工藝"的立體管控,既堵住了技術外流漏洞,又引導企業向高附加值環節升級。以連續石墨化技術為例,該技術能大幅提升生產效率、降低能耗,是石墨負極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管制后將倒逼企業加強自主創新。
"剛柔并濟"的出口新規:安全與效率的平衡術
新規并非"一刀切",而是設置了靈活的出口許可機制——符合規定的出口將獲便利,人道救援等特殊用途可豁免許可。同時,報關時需明確標注物項屬性,海關將對信息存疑的貨物進行質疑,確保全鏈條可追溯。這種"有限管制+嚴格追溯"的設計,既體現中國履行防擴散國際義務的嚴肅性,又彰顯維護全球新能源產業鏈穩定的誠意。正如公告所言,管制目的是"更好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更好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同時也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站在產業視角,此次出口管制新政的本質,是中國在新能源全球領導地位上的"安全護城河"建設。當全球都在爭奪鋰電池、石墨負極等關鍵資源時,中國通過規則之手劃定"技術安全區",既防止核心技術濫用,又引導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轉型。對于企業而言,這既是挑戰更是機遇——唯有掌握核心技術、構建合規出口體系的企業,才能在全球新能源競爭中占據主動。這場由出口管制引發的產業重構,或許正是中國從"新能源大國"邁向"新能源強國"的關鍵一步。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決策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