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迪拜國際低空經濟博覽會的聚光燈下,中國英武智能S-ONE單人飛行器完成全球首次公開亮相。作為全球首款應用涵道推進技術的單人飛車,其無聲起降、垂直機動與智能操控特性,瞬間引爆行業關注。這不僅是中國低空經濟領域的技術突圍,更標志著城市空中交通(UAM)正式從概念邁向現實。
低空經濟:萬億級市場加速起飛
中國低空經濟正以驚人速度崛起。2023年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增速高達超33%,預計2026年將沖上萬億大關。在政策強力驅動下,低空經濟已寫入國家戰略,深圳、廣州等地率先推出立法與頂層設計,為產業商業化鋪平道路。
?
新材料支撐新飛行:輕量化與高性能背后的材料體系
低空飛行器的研發與量產高度依托于多種先進金屬材料的綜合應用:鋁合金以其高強度、低密度的特性,成為飛行器主體結構(如機身與蒙皮)的首選材料,占比超六成,是實現輕量化與長續航的關鍵;鈦合金耐高溫、耐腐蝕,廣泛應用于發動機部件、緊固件及承力結構,稀土增強型鈦鋁合金進一步提升了可靠性與壽命;鎂合金通過超塑成型等工藝逐步用于外殼與支架,在輕量化和成本控制間取得平衡;鋰作為半固態/固態電池的核心材料,憑借高能量密度顯著提升續航,預計2025年國內鋰需求達2.3萬噸;稀土永磁材料(如釹鐵硼)是高效無刷電機的基礎,電機效率超95%,保障飛行器高機動性;鍺、鎵、銦等稀有金屬分別用于紅外探測與氮化鎵功率器件,構成高性能航電系統支撐,中國在這些戰略資源上優勢顯著;不銹鋼則通過3D打印技術制造起落架、齒輪等承力件,兼顧安全性與可維護性。
從迪拜到全球:商業化落地可期
迪博會的首秀僅是起點。中東、東南亞等多國已開放低空試點,S-ONE聚焦的城市短途通勤、旅游觀光及應急響應場景,具備清晰的商業化路徑。隨著中國首張超輕型飛行器特許飛行證的頒發,政策障礙逐步破除,但適航認證、空域管理、基建配套等挑戰仍待突破。
未來已來,但需穩步前行
盡管低空經濟前景廣闊,個人飛行器大規模應用仍需時間。安全性、噪音控制、公眾接受度、空域協同等問題需持續優化。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已在這場“空中交通革命”中占據先機。
(注:本文為原創分析,核心觀點基于公開信息及市場推導,以上觀點僅供參考,不做為入市依據 )長江有色金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