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科學院宣布攻克全固態金屬鋰電池關鍵技術,續航1000公里不再是夢想,資本市場迅速反應:當升科技大漲超10%,固態電池板塊集體走強。這背后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一場由國家政策、產業需求、資本共振共同推動的能源革命。
▍技術突破:從500公里到1000公里的跨越
此前,100公斤電池包僅支持約500公里續航,成為電動車普及的“天花板”。如今,我國科研團隊成功突破固態電解質材料界面穩定性和鋰金屬負極應用難題,使能量密度實現翻倍增長,真正意義上打破續航瓶頸。這不僅意味著家用車可輕松實現千公里續航,更為無人機、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提供高安全、高能量的動力解決方案。
▍政策強力助推:2027年裝車、2030年量產時間表明確
工信部聯合多部門印發文件,將固態電池納入前沿技術重點支持目錄,明確給出2027年裝車應用、2030年實現大規模量產的目標。政策同時推動標準制定與材料驗證體系建設,并提供專項資金支持。這意味著固態電池已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快車道,萬億市場窗口正在打開。
▍成本下降與訂單催化:量產經濟性已然顯現
值得注意的是,曾因成本過高而被質疑商業化進程的固態電池,正迎來關鍵轉折。以硫化物電解質為例,其成本較早期下降超40%,與液態鋰電池價差縮窄至30%以內,投資回收期明顯縮短。寶馬、奔馳、比亞迪等主機廠已鎖定2026年后百萬輛級訂單,形成“訂單拉動產能,產能推升估值”的雙重催化。
▍金屬材料迎來新需求周期
固態電池技術突破不僅拉動電池產業,更上游一批關鍵金屬材料迎來結構性機遇:
鋰:鋰金屬負極需求增長,贛鋒鋰業、天齊鋰業等龍頭持續布局高純鋰產能;
銦、鍺:用于高性能負極和電解質材料,株冶集團、云南鍺業等材料企業技術儲備深厚;
鉬、鉭、鎢:在電池支撐材料、電極及熱管理環節作用凸顯,金鉬股份、東方鉭業、翔鷺鎢業等企業有望受益。
▍龍頭企業競速固態時代
寧德時代已在凝聚態電池實現500Wh/kg能量密度,贛鋒鋰業同步布局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三條技術路線,重慶基地產能已落地。兩者皆獲國家專項資金支持,引領產業化進程。
▍結語:一場電池革命才剛剛開始
固態電池不僅是續航的突破,更是安全、成本和應用場景的全面升級。從政策、技術到資本,已形成共振閉環。可預見,2025-2027年將成為固態電池商業化落地關鍵期,而中國產業鏈有望在這一輪全球競賽中占據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