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0日,長江綜合電池級碳酸鋰99.5%均價報收8.45萬元/噸,工業級碳酸鋰99.2%均價8.21萬元/噸,均較上一交易日下跌2000元;期貨方面,主力合約LC2411封死跌停板,收報8.098萬元/噸,跌幅達8%。這一走勢與江特電機宜春銀鋰項目復產、枧下窩礦停產預期落空密切相關,市場供需博弈進入新階段。
供應端:復產潮沖擊短期預期,政策收緊長期供給
1. 江特電機復產緩解供應缺口
江特電機全資子公司宜春銀鋰于7月25日啟動設備檢修及技術改造,8月20日正式復產。此次停產雖僅26天,但疊加寧德時代枧下窩礦區停產的傳聞,曾一度引發市場對“江西鋰云母供應收縮”的樂觀預期。然而,宜春銀鋰復產直接對沖了部分供給擔憂,期貨市場情緒迅速轉冷。
2. 政策收緊倒逼產能出清
新《礦產資源法》將鋰列為戰略性獨立礦種,要求氧化鋰品位≥0.4%方可按鋰礦開采。宜春8座鋰云母礦中,60%因品位不達標面臨轉型或停產,僅永興材料、江特電機等高品位合規企業維持生產。這一政策雖長期利好行業集中度提升,但短期導致部分低成本產能退出,市場供給彈性受限。
需求端:新能源車增速換擋,儲能增量難抵傳統領域疲軟
1. 新能源車市場進入“弱增長”周期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新能源車銷量486.8萬輛,同比增長30%,但增速較2024年明顯放緩。中國7月新能源車零售量環比下降12%,美國政策退坡導致電動車購置補貼將于9月30日終止,市場“搶裝”效應消退。比亞迪、特斯拉等頭部車企雖保持市占率,但價格戰與庫存壓力迫使正極材料廠“以銷定產”,散單采購意愿低迷。
2. 儲能領域需求尚未形成規模效應
盡管全球儲能電池產量2025年1-6月達258GWh,同比增長106%,但碳酸鋰在儲能領域的消費占比僅18%,遠低于動力電池的60%。儲能訂單的季節性特征(多集中于四季度)導致當前需求對鋰價支撐有限,市場更依賴“金九銀十”傳統旺季的備貨預期。
期貨市場:資金博弈加劇,基差修復需求迫切
1. 主力合約跌停反映悲觀預期
8月20日,碳酸鋰期貨全線跌停,LC2411合約持倉量增至24.9萬手,沉淀資金56億元。機構分析指出,此次暴跌源于:
供給復產沖擊:宜春銀鋰復產打破“供應緊缺”敘事,青海鹽湖提鋰產能利用率回升至85%;
成本倒掛壓力:澳礦進口成本已降至15.2萬元/噸,與現貨價差超7萬元,冶煉廠利潤被壓縮;
技術面拋壓:LC2411合約跌破12萬元/噸關鍵支撐位,觸發止損盤。
2. 基差修復或成短期焦點
當前期貨主力合約較現貨貼水超3000元/噸,若9月下游備貨啟動,基差修復可能帶動反彈。但國元期貨警告,中長期供需過剩格局未改,2026年全球碳酸鋰過剩量或達25萬噸LCE,鋰價“反彈可能,反轉未至”。
未來走勢:短期震蕩尋底,長期看成本與政策博弈
1. 短期(1-3個月):8萬-9萬元/噸區間震蕩
利多因素:9月新能源車傳統旺季、青海鹽湖冬季減產預期;
利空因素:江特電機等企業復產、海外鋰礦進口順暢。
2. 長期(6-12個月):成本支撐下移,政策主導格局
成本線探底:澳礦現金成本已降至5萬美元/噸(約36萬元/噸),云母礦成本8萬-10萬元/噸,鋰價底部或逐步下移;
政策風向:若中國延續鋰資源戰略收儲,或歐盟碳關稅提高,可能改變供需平衡。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