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長江有色金屬網數據顯示,國內多晶硅報價區間攀升至48,000-49,000元/噸,均價較前一交易日大漲2,000元/噸至48,500元/噸,創近階段新高。價格修復是否意味著光伏上游產業鏈將邁入供需再平衡階段?
實際上,中國光伏產業正經歷重要轉折,自工信部聯合五部門召開高規格座談會以來,政策端直指產能過剩、低價傾銷、質量滑坡三大頑疾,釋放出“強監管+促轉型”的強烈信號。
過去十年,光伏產業依賴政策紅利與資本狂飆實現全球霸主地位,但盲目擴產導致全產業鏈過剩。2024年二季度,多晶硅價格跌破成本線,中小廠商停產潮蔓延;組件環節為搶訂單大打價格戰,甚至出現“功率虛標”“偷工減料”亂象。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4年光伏組件抽檢合格率僅69.4%,安全隱患與信任危機雙重爆發。
政策高壓下,硅料價格已反彈至5萬元/噸,組件招標價回升至0.7元/W以上。隆基綠能等龍頭企業表態抵制低價競爭,光伏玻璃企業主動減產30%。市場分析指出,短期行業將加速出清,中長期需依靠技術升級與全球化布局突圍。
供給端:產能出清加速,價格傳導機制修復
數據顯示,2025年多晶硅名義產能380萬噸/年中,綜合能效不達標產線占比超15%,專項監察將加速這部分產能退出。但全產業鏈庫存仍處39萬噸高位,價格持續回升需觀察9月30日能效監察結果落地情況。
需求端:發電側IRR約束與新興場景拓展
當前制約需求的核心矛盾仍是發電央企8%以上的IRR要求,導致組件采購壓價行為持續。但分布式光伏與光儲充一體化項目需求韌性顯現,2025年上半年新增裝機中分布式占比提升至42%,工商業儲能配套需求激增120%。
海外市場方面,歐盟碳關稅(CBAM)倒逼企業布局東南亞產能,2025年海外組件產能占比預計達40%,對沖貿易壁壘風險。
短期硅料價格或突破5.5萬元/噸,組件價格回升至0.75-0.8元/W,但需關注9月搶裝潮后需求回落風險。
【僅供參考,消息綜合自網絡,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